2、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时值春秋战国之际,这种提法存在很长时间,并且,由于存在高崇的封土,墓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墓" 发展为"丘",最后称之为"陵" 。

文章插图
秦陵 复原图
秦始皇营骊山陵,大崇坟台 。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 "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北宋陵台亦属此制 。
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目的为防日后被盗,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魏有鉴于此,曾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
唐太宗吸取历史上因山为陵的经验,茔地高踞山际 。但五代时,唐诸陵仍普遍被盗,只剩乾陵一座 。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性质,极为简陋 。元帝葬漠北,不起坟,也无标志 。
明代考陵则有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向圆形人工构筑物之技术和形象上的转变 。

文章插图
方城明楼
3、陵园建筑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 。妇好墓墓口地面排列有比较规整的柱洞,柱洞底部有卵石作为柱础,柱洞外侧还有成行的挑檐柱的柱穴,当是明证 。汉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 。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 。庙中藏神主,四时致祭;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亡帝的宫人则在陵园守陵,一如生前具妆、上食 。汉代贵族官僚的坟墓也多采取方锥平顶形式,墓前或置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石阙 。现存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府门之卒)和为数较多的石辟邪和墓碑,都属此类汉墓遗物 。

文章插图
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已不存,规模仅及汉代贵族、官僚的墓制 。其中梁侍中萧景墓的辟邪与墓表最为优秀,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 。
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成为上、下宫制 。唐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生増多 。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 。又仿汉制,陵区内多设陪葬墓 。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内完成,因此规模远不及汉、唐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旧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如孝陵,第一进陵门内为神厨、神库;第二进棱恩门内为棱恩殿;第三进内红门内为石几筵(五供座)与明楼 。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始于安徽凤阳皇陵,皇陵有内外陵墙,内陵墙四面辟 门,.其上有楼,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 。及至南京建明孝陵,处山环之抱,仅南向有一座明楼 。以后明清各帝陵均仿孝陵之制 。北京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陵稍有不同 。
实例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骝山北麓,总面积约两千平米,周围有陵墙二道环绕 。陵台由 三级方截锥体组成,最下一级为350m x 345m,三级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据《史记》记载,陵内以"水银为 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虽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但类似做法在五代南唐陵墓中可以看到,汉、唐、宋墓中则可看到墓室顶部绘有天文图像 。
- 什么花养家里风水好 什么花在家里养风水好
- 玄关隔断风水讲究 玄关隔断上面放什么好
- 墓碑倾斜对后代的影响 墓碑倾斜的风水
- 长期找不到对象风水 找不到对象的风水
- 风水与人 贵人运风水
- 院子里有井盖的风水 圆石头井盖风水
- 河水环绕的地方风水 瀑布上游河道风水格局
- 苹果树管理技术专家讲解视频教程 苹果树管理技术
- 一 风水进阶(风水规律学怎么样)
- 江西吉安风水宝地 浙江省全安风水宝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