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


戴氏族源于戴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 , 其由来有多种说法:
1. 传说相传,远古时期的战国时期 , 一个戴姓人因乐器技艺高超受到了当时的大臣们的赞赏,于是大臣们将戴姓人推荐给了国君,国君对其也非常喜爱,并授予了他玉带 。然后,这个戴姓人便从此以后就被称为戴玉带,使得其后代也都用“戴”作为姓氏 。
2. 按照《通志·氏族略》记载,戴氏源于黄帝的后代轩辕氏,是轩辕氏中的一个支系 。当年轩辕氏迁徙至北方时,有部分人定居于今天的福建一带,其中便有戴氏的起源 。
3.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戴氏源自夏朝时期,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家臣戴伯的后代 。因为戴伯在夏朝首都治理、军事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因此戴氏也得以传承至今 。
戴氏姓名大全安徽亳县,江苏扬州市,河北清河郡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戴」源出;一
1.以谥号为氏,出自子姓 , 为商汤的后裔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 , 周初,周公旦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 。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 , 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 , 是为河南戴氏 。2.以国为氏,源于春秋时期之公爵诸侯国--戴国 。这一支也是出自子姓 , 另有一说是出自姬姓 。3.出自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 。曹有戴伯,姬姓 。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 。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4.殷氏改戴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 。武王灭商后 , 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 。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6.戴是兵主蚩尤的族称 。兵主蚩尤姓戴 。
得姓始祖
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 , 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 , 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 , 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 。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
戴姓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 , 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 ,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 。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 。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 。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 。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 , 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 。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 。字幼公 , 一作次公 。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 。
戴嵩: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

文章插图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起源主要有三支:最大的一支是源于子姓宋国宋戴公;其次是源于子姓戴国国君及戴国国民;第三个来源是其他姓氏改姓,如满族,蒙古族有些汉化姓氏就姓戴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活动 。
历史记载:20世茂枢、茂通自青山里分支到双桥都罗汉顶等处,后又徙居上新村、石门、长田、玉桥 , 今白水带管理区内戴氏有70—80人 。另外在云乡、共和泮坑各有几十人 。
戴氏人才辈出 。西汉时 , 商丘人戴德、戴圣叔侄被汉宣帝任为五经博士,分别被称为大戴、小戴 , 他们收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为儒家经典《礼记》作注释,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是西汉今文礼记学的开创者 。因此 。其后代族人便以“注礼”为堂号,堂联为“谈经世德 , 注礼家声”或“金銮世泽 , 礼记家声” 。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

文章插图
戴姓氏怎么来的戴姓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 , 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 , 一说为宋国所灭 。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 。
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 , 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 。
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 。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人口特征: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 。秦汉时期 , 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 , 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 。
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
宋朝时期,戴姓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107位 。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 。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 。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
明朝时期,戴姓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5位姓氏 。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 。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 , 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
戴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戴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周朝宋国国君宋戴公的谥号,子孙以谥为姓 。二是源自春秋时期的古戴国,原本是子姓,后来戴国被宋蔡讨伐,最终遗民以国为姓 。三是源自姬姓 , 比如卫康叔的第十代孙-卫戴公 , 子孙以祖先号为姓 。
戴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宋戴公
在商朝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之后 , 商纣王的哥哥就被封于商朝的旧都城,也就是商丘,从而建立了宋国 , 等传到第十一代君王之后,宋武公-子司空继位,他的父亲被追封为宋戴公,从而他的子孙后代也就以戴为姓,也使得宋戴公的后裔形成了戴姓一族 , 之后执政的华姓、乐姓以及皇姓等,都是被统称为戴姓 。
2. 源自古戴国
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个古戴国,这是一个诸侯国,国民都是以子为姓,差不多在十年之后,郑国就取代了戴国,后来戴国的子民也就以故国为姓了 。据资料考察发现,戴国的第一任君王戴平公可能是商王帝乙的侄儿,也就是纣王的堂兄,主要是因为商朝被灭 , 他主动臣服于周武王 , 所以才受封于戴国 。
3. 源自姬姓
姬姓氏族中主要有三大分支改为了戴姓,比如卫国卫康叔的第十代孙,被称为戴公 , 子孙以祖先号为姓,其次就是曹国也出了一个戴伯,也是姓姬,还有鲁国的鲁桓公的后裔戴伯兹也可能是戴姓始祖 , 原本他是姓姬的 。最后还有一个召国的召戴公的后裔也可能是戴氏氏族的一脉 。
4.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戴姓也有部分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其中包括了蒙古族、满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以及鄂温克族等,最典型的就是蒙古族中的戴特氏、戴卜罗氏以及塔塔儿氏等,子孙都在清朝时期改为了汉姓,有戴姓,也有卜姓、谭姓等 。
戴氏的由来与本姓中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戴氏姓名大全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