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风俗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北方风俗:
1. 农历春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炸酱面、年糕等年货,还有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等习俗 。
2. 赛龙舟:端午节时 , 北方人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这是一项具有传统文化和竞技性的活动 。
3. 冬至吃饺子:冬至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北方人会吃饺子、羊肉汤等传统食品,以求温暖 。
4. 牛氓节:在一些北方地区,牛氓节是一个流行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着民俗服装,并进行传统歌舞及其他活动 。
5. 赶集:在北方乡村,赶集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人们会聚集在集市上买东西、交流、享受美食等 。
6. 酒令:在一些北方地区,人们在饭桌上会进行喝酒比赛,借此增进感情、展示风采 。
7. 祈福:在北方一些山区,人们会在寺庙或神社中祈福,以求平安、幸福和健康 。
8. 红白事:在北方,婚礼和葬礼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北方的风俗是什么北方的习俗有很多,其中北方过年的风俗如下:
一、祭祀,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
二、贴春联,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 , 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
三、守岁,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

文章插图
北方过年过程:
过春节前的大扫除 , 可以动员孩子们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 , 自主性和动手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 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体验亲子劳动的乐趣 。传闻灶王爷上天汇报后 , 玉帝会下界查访,人们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
豆腐后来成为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料 。腊月二十五,家家祈福“接玉皇” , 这一天的起居、言语都要谨慎 , 争取好好表现,使玉帝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这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
农耕社会时,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故称为“年肉”,用于腌制腊肉,并留出一部分准备年夜饭的炒菜和包饺子 。
北方的过年风俗都有哪些南北方过年风俗的差异:
一、除夕主食不同
在北方 , 一家人围坐一旁,边看春晚边包饺子是习以为常的事 。为了图个吉利,在包饺子时会放入硬币、糖、花生、枣、栗子等喜庆的彩头 。因为饺子的外形与元宝很像 , 所以又有“新年大发财 , 元宝滚进来”之意 。
而在南方主食则以年糕或汤圆为主 。因为年糕的谐音是“年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黄、白色的年糕或汤圆,则象征着黄金,白银 。在大年初一,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
二、南北方早餐不同
在大年初二这一天 , 北方早饭要吃面,南方则吃的是开年饭 。北方吃面的习俗来自农谚“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 做面还必须是前一天做饺子剩下的 。取意“条条顺” , 新的一年凡事都顺顺当当 。
南方的开年饭除了要吃一些寓意较好的菜品外,经商的人会用生菜铺金针菇 , 取意“生财”或“金钱满地” 。同时,初二这天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和女婿同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迎婿日” 。

文章插图
三、吉祥物不同
在北方 , 人们都喜欢葫芦 。因为葫芦意味着“福气”,所以北方人除了吃冰糖葫芦、西葫芦饺子外,还会买一些葫芦挂件 。
而南方人则喜爱的是大桔 。因为南方桔的方言为“吉” , 大桔就象征着“大吉大利” 。摆出来不仅颜色亮丽 , 还能增加过年的喜庆 。
四、初五习俗不同
北方剁小人,南方派利是 。在初五这一天,北方又称“破五”,要放鞭炮、迎财神、赶五穷,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赶出门外 。而南方这一天,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普,发福利给员工,俗称“派利是” 。
北方的风俗都有哪些和由来1、贴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抒发新的一年美好愿望 。
2、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3、挂红灯笼:红灯笼给春节添加喜庆之气 , 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红彤彤的景色 。
4、扫尘:扫尘的意义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希望来年的生活过的更加美好 。
5、祭祀: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供桌放上供品,来祭祀已经逝世的亲人,希望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还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 , 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 , 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 。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文章插图
北方过年有哪些传统风俗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那么 , 你知道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吗?下面跟我来了解一下!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1
春节习俗:天津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 , 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 。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 。待香燃尽后 , 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 , 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 , 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 , 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 , 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 , 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
春节习俗: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 , 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春节习俗:山东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 。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 。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 , 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 。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 。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 。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
春节习俗:山西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 , 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 , 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 , 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 , 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 , 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 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 , 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
【北方的风俗都有哪些,北方的风俗是什么】春节习俗:陕西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 , 赶上毛驴磨豆腐 , 蒸黄馍馍 , 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 , 挂在孩子的背后 , 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 , 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 , 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 , 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 , 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 , 预示四季平安 , 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 , 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 , 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 , 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 , 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 , 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 , 挨门逐户拜年 , 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
春节习俗: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 。正月初一 , 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 。接着 , 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 。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 , 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 , 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
河北:在古时,赵国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 , 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 , 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
春节习俗:甘肃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 , 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 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 , 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 , 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就这样 , 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2
习俗一: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神的画像前摆放各式各样的贡品,如糖果,酒,清水等 , 目的是为了让灶神吃饱喝足后可以在天宫为自己美言几句 。虽说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也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期望与寄托 。
习俗二:打扫房间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大扫除的日子,或是洗窗帘,或是打扫庭院,一来有着扫除灾祸的寓意,二来代表着辞旧迎新 。即代表着对过去的告别,也代表着对未来的迎接与期盼 。
习俗三:杀猪做肉
由于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现在的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杀猪宰肉了 。只需要去肉铺购买足够的肉回家来做即可 。做法也多种多样 , 或是焖炖,或是翻炒,或是剁成肉馅 , 或是做成丸子 。
习俗四:蒸馒头
馒头向来是北方饮食的一大特色 。在春节快要来临时,家家户户会提前发好面,等到第二天找来左领右舍一起做,这个揉面,那个掐剂子 ,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制作出热腾腾的馒头 。
习俗五:置办年货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置办年货,或是各式各样的灯笼,或是小巧的灯具,或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都会逐渐走进各家各户的炕头上 , 大门上,窗帘上 。
习俗六:贴春联 守岁
在大年三十这天,不管老少,不管男女,都会站在家门口贴带有美好寓意的春联,唠着家常 。到了晚上 , 一家人会围坐在桌前吃着年夜饭 , 看着春节晚会 , 不睡觉等待新年的 。
注意事项
北方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 。
祝大家春节快乐 。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3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
3、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 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
4、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
5、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古时 , 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
10、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糕点,筷子 , 来缅怀先人 。
11、晚上家里的人不会去串门,在家守岁,包饺子,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来一起过年,鞭炮为列祖列宗引路的说法 。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 , 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时间抓一个好彩头 。每个人都要喝一点酒,寓意一年当中衣食无忧 。
12、睡觉不要脱衣服,代表一年不会一无所获 。灯都要亮,代表一年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
13、每逢祝寿,尤其是给老年人祝寿,人们都喜欢送寿桃 , 以此来预祝过生日的寿星健康、长寿 。这个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 。传说,孙膑18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孙膑在师傅那里刻苦学习,废寝忘食,甚至从来没回过一次家 。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天天盼着儿子回家 。十二年没见面了,不知母亲身体如何 。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 。老母亲见全家人唯独少了一个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 。正当一家人劝慰母亲时,孙膑回来了 。孙膑看见母亲那因为思念儿子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 。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 , 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您 。”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 , 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 , 送上寿桃 , 表示衷心的祝福 。
14、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 。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 , 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 。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 。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 。
15、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 , 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 , 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 , 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 , 表示与他团聚 。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亭宴会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 , 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 , 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 。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
16、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 , 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 , 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 , 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
17、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 借拜年之际 , 表示谢忱 。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 , 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
18、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
19、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 , 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 , 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
20、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 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 , 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
21、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 , 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 , 个人寻生理” 。
22、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 , 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 , 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
23、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 , 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 北方称“扫房” , 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 , 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
24、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 , 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除夕夜 , 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

文章插图
- 草莓上的黑刺可以吃,草莓上的黑毛刺能吃
- 小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泳的视频 小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泳
- 金丝木与胡桃木的区别 金丝胡桃木是什么木材
- 哪种卫生纸是溶于水的,鼎洁洗涤厂
- 吉县美食一条街,临汾尧都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 堤怎么读 拼音,堤的拼音和组词
- 首封债权人能先受偿,先查封的债权人是否具有优先权案例
- 四季出笋的是什么竹子,四季出笋的是什么竹子
- 瓢虫飞时的特点,七星瓢虫是什么样子
- 陕北过年有哪些风俗,陕西人过年的风俗陕西的传统节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