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超级大脑”上线

既建成外观惊艳、功能齐备的“实体速滑馆” , 也要建成智慧示范、服务长期发展的“数字速滑馆” 。 采访人员近日获悉 , 历经多年科研攻关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建成智慧场馆 。 基于“超级大脑”等技术 , 场馆在硬件运维、服务保障方面呈现诸多科技亮点 。
场馆有感觉 , 会呼吸 , 有记忆 , 会思考
智慧场馆建设正引领中外体育场馆建设方向 。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 , “冰丝带”将智慧场馆建设视作重要科研课题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与既有体育场馆在硬件运维、防疫管理等领域增加技术设备体现“智慧化”不同 , “冰丝带”致力于将场馆整体打造为智慧场馆 。 “智慧化”成为覆盖工程建设、赛事保障、赛后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关键词 。
“经科研攻关 , 目前‘冰丝带’已经配备由北京建院和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超级大脑’ , 在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后 , 场馆做到了‘有感觉 , 会呼吸 , 有记忆 , 会思考’ 。 ”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说 。
有感觉——场馆建筑布设各类物联网传感器 , 以多种网络方式实时捕捉室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等场馆运行数据 。
会呼吸——通过场馆屋顶气象站实时数据 , 场馆可根据空气质量主动吸入空气开启室内新风系统 , 根据室外光线强弱自动升降电动遮阳帘或启闭大厅灯光 。
有记忆——“超级大脑”会记录场馆各项运行指标 , 经数据挖掘分析后 , 主动提出场馆各空间合理运行参数 。 在保障人员安全、健康、舒适的前提下降低场馆耗能 。
会思考——“超级大脑”会根据不同比赛场景、竞赛需求、观众数量、防疫形势 , 自动控制座椅送风系统、制冰温度、场地除湿系统、屋顶电动窗系统、防疫消杀系统 , 在保障赛事进行的同时 , 服务观众舒适观赛 。
“超级大脑”实现毫秒级管控确保数据安全
“智慧场馆建成后 , 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冰丝带’ , 仿佛变成了一部易于操控、可以不断升级更新的‘智能手机’ 。 ”李久林说 。
在国家速滑馆地下机房 , 采访人员通过电脑屏幕看到场馆“超级大脑” 。 这套平台系统实时监测场馆运行数据和基础信息 , 做到运行控制和风险管理 。
北京建院副总工程师刘洁介绍 , 这颗“超级大脑”支持毫秒级管控 。 重要模拟数据响应时间仅24毫秒 , 5万点数据查询时间为0.82秒 。 该系统有一颗“中国芯” , 全部基于国产技术打造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超级大脑”上线】“从底层数据库到所有数据接口 , 场馆实现全部数据自主上传 , 可在局域网内独立进行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高速计算 , 完全和外网剥离 。 ”她介绍 , 这最大限度确保了场馆数据安全 , 成为场馆运行的核心优势 。
基于“超级大脑” , 首都信息公司和北智建公司建设出场馆可视化运维系统和全域数字孪生系统 , 将场馆运行工况生动地呈现在场馆管理者面前 , 这便于监控场馆运行情况并作出决策 。
在观众集散厅位置 , 采访人员看到国家速滑馆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大屏 。 场馆公共安防、设备监控、能源优化、健康环境运行情况直观可见 。 以设备监控为例 , 实时展示出冷水机组、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状态、季节模式 , 甚至包括换热器的进出水温度 。
“黑科技”提供场馆观赛、体验、训练“新福利”
除服务场馆管理者的智慧技术 , 场馆还在观赛、体验、训练方面呈现新亮点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国家速滑馆已经建构“AI+AR”智能室内定位导航系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