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良”就放飞自我?了解低浓度PM2.5之害( 三 )
在当前极端污染天数减少、中少量污染顽固的情况下 , 这一建议显得越来越重要可行 。
范围太宽 , “良”“好”已分家
我们平时在手机天气软件上查阅的空气质量指数 , 是以24小时平均浓度为单位的 。 目前 , 我国实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分为一级(对应“优”)和二级(对应“良”) , 对应的PM2.5 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35、75微克/立方米 。 这意味着什么呢?“良”的两端相差非常大 , 空气质量同样是良 , 情况却大不相同 , 就如同我前面拍摄的图片:天明明是灰的 , 污染显而易见 , 但空气质量却是“良” 。
世界卫生组织出于保护公众健康考虑 , 针对PM2.5 , 提出最安全水平的标准为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或更低 , 并建议将75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和37.5微克/立方米作为3个阶段性过渡标准(基于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 。 各国可以在此建议基础上制定适合的标准 。 美国、日本、新加坡采用35微克/立方米作为标准 , 澳大利亚是25微克/立方米 , 印度60微克/立方米 , 孟加拉国65微克/立方米 , 都比中国更严格 。 相比之下 , 我国采用着PM2.5初期过渡标准24小时平均浓度75微克/立方米 , 比这些国家均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