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此 , 科学家与医学家们打造了如此精细的数据“网” 。 “细”在哪里?比如“全身损伤并发症”会延伸出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后感染等;“公共卫生条件下各类可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等……错综复杂的损伤和“万一”可能导致的情况 , 像网一样紧密织起 。
李静介绍 , 应用所研发的背心、手环等设备 , 目标在于只要获取伤员的几个基础指标 , 就可以迅速判断今后发生的可能 , 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检伤分类、时效救助 。
在李静团队的参与下 , 各个课题组最终形成了从数据到装备研制阶段的研究成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 , 并在2021年4月的“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正式在线运行 。
测试期间 , 李静带团队在赛场泡了整整6天 , 反复测试之下 , 设备和系统均运转正常 。 “压力其实还蛮大的 , 6天下来后 , 我就得了急性病住院了 。 ”说到这里 , 李静显得有些害羞 , 但成就感也在鼓舞着她 。
李静回忆说 , 在一次测试赛中 , 一名高校运动员突然倒地 , 医护人员立刻带设备飞奔到场中 , 并将他向场外转运 。 另一边 , 李静团队拿到的数据预判 , 却发现该运动员5分钟、15分钟 , 甚至一小时后都不会有事儿 。 原来是虚惊一场 , 这是一次团队完全不知晓的演习 。 “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系统没有误判 , 经得起考验 。 ”
文章图片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和团队开日常例会 , 对“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的数据采集做细化方案 。新京报采访人员赵亢 摄
应急医疗系统未来也将服务于社会
还有不到30天 , 2022年北京冬奥会便将拉开帷幕 , 这套可以“预知未来”的系统仍在不断完善和升级 。
在李静看来 , 冬奥会给我国医疗应急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 如今 , 相关研究项目论文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 “审稿专家团提出好几十个问题 , 其中不乏尖锐的提问 , 也给了我们非常多有益的启发 。 ”
李静表示 , 冬奥会结束后 , 这些论文和专利就是知识财富 , 还会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 比如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 , 应急医疗系统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救治救援 。 “只要拿到伤员的一条数据指标 , 就可以明确判断不同时间窗的伤员预后 。 在伤员多的情况下 , 实现快速检伤分类 。 ”
此外 , 李静认为 , 高校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建设中也有效锻炼了学生队伍 , 她团队中的学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历练和成长 。 “我们学校这几年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论文也是团队做出来的 。 我相信 , 学生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 , 不论去互联网、银行或运营商 , 都会成为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 ”
采写 新京报采访人员刘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