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一份关于我国平台型媒体自我监管治理现状与用户期待之间差距的调研报告 。
报告显示 , 平台型媒体在内容生态构建、信息真实性保障以及用户服务提供等方面与用户的期待之间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 研究团队认为 , 这也正是近两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与违规惩处的原因所在 。
此次调研分别从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平台信息真实性、平台霸王条款以及数字鸿沟等方面作出总结 。
在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方面 , 52%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对用户隐私保护很不到位” , 还有33.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对用户隐私保护水平一般 , 仅有14.2%的受访者对隐私保护现状表示认可 。 由此可见 , 当前平台型媒体的隐私保护现状距离用户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 。
报告指出 , 工信部12月9日下架了以豆瓣等知名平台为代表的106款APP , 其核心原因也正是这些平台超范围、高频次、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 。 而本次调查也从用户感知层面再次印证了当前我国平台型媒体在用户隐私保护层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
在平台信息真实性方面 ,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 , 48.2%的受访者认同“平台型媒体对谣言的治理很不到位” , 35.9%的受访用户对谣言治理现状感觉一般 , 受访者中仅15.9%的人认可当前的谣言治理状况 。 综上可知 , 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型媒体对谣言的治理是很不到位的 , 表明数字媒体平台的信息真实性仍迫切需要加强保障 。
此外 ,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 , 有50.6%的受访者对“我感觉平台数据造假问题很严重”持认同态度 , 仅13.2%的受访者不认同 。 此外 , 针对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 , 49.2%的受访者认为平台型媒体广告可信度有很大问题 , 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受众仅占总受访人数的15.6% 。 上述两组数据均表明 , 平台型媒体的信息真实性状况堪忧 。
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 在互联网环境中 , 则表现为网络谣言 , 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和影响巨大等特点 。 尤其是在不稳定的社会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 , 如果官方信息通道阻滞 , 公众就会倾向于通过非官方渠道(往往是网络自媒体平台)获取“小道消息” , 此时就会给谣言制造者以可乘之机 。
报告认为 , 无论是平台数据造假问题还是虚假广告宣传都是平台信息真实性危机的具体体现 。 数字媒体平台不是法外之地 , 种种虚假信息滋生的乱象正在损害着数字媒体平台的用户基础与信任根基 。 平台型媒体需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 规范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以及信息内容 , 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 并制定更为明确的惩戒措施以保障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
而在平台霸王条款方面 , 此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 4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存在严重的霸王条款问题” , 仅有14.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平台型媒体不存在严重的霸王条款问题 。 可见 , 平台型媒体的用户对于平台存在的霸王条款问题仍然很反感 。
报告称 , 大型媒体平台因一方面拥有海量的媒体内容 , 另一方面拥有大量的用户而在市场中占据突出的强势地位 , 而处于分散的、个体化的平台用户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地位 , 很难对霸王条款说“不” 。 面对平台的霸王条款既需要用户自身提升法律维权意识 , 更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加大对霸王条款的惩处力度 , 推动数字媒体平台修正不平等条款 , 以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
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理论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延伸 。 中老年群体由于视力不佳、记忆力衰退、学习反应能力降低等生理机能退化而导致的各种客观因素 , 成为数字技术环境中的“数字移民”与“数字难民”的集合体 , 经常被数字媒体平台边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