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 宁德时代收购了广东邦普 。 目前 , 邦普已形成“电池循环、载体循环和循环服务”三大产业板块 , 专业从事数码电池和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梯度储能利用 。
去年10月12日 , 宁德时代宣布对涉及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的产业园项目投资320亿元 , 主要建设具备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磷酸铁锂及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 拟由子公司广东邦普及其控股子公司宁波邦普负责实施 。
最新的数据显示 , 邦普年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过6000吨、年生产镍钴锰氢氧化物4500吨 , 总收率超过98.58% , 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位居行业首位 。
除了上述企业 , 2021年下半年 , LG能源、SK创新、三星SDI、特斯拉、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纷纷入场 , 动力电池回收俨然成了巨头们的另一个角力场 。
仍有行业难题亟待解决
不过在政策和行业利好下 , 看上前景无限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 却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限制 。
在电池两种回收工艺上 , 梯次利用主要难题是对电池剩余寿命及性能评估 。
2018年至今 , 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共47家企业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名单 , 业内俗称“白名单企业” 。
对于这些白名单上的企业而言 , 回收利用要符合一定安全和环保标准 。 对于收来的电池 , 首先要诊断还有多少能量、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损耗等等 , 才能制定它的再利用方案 。 而实际中 , 动力电池厂商对电池技术信息保密的限制 , 使得回收企业难以读取到电源管理系统、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信息 , 不能有效界定电池寿命 。
而且即便同一个品牌同一批次 , 每一块电池到退役后的状况都不尽相同 , 这为其再利用增加了难度 。
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相对成熟 , 但评估标准和体系的缺失导致了定价机制不健全 。 同时贵金属提取过程中的污染治理、最低提取率等要求 , 都需要成熟的技术及设备来处理 , 但这样一来意味着付出更高的成本 。
而那些白名单之外的“小作坊” , 由于处在有效监管之外 , 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成本和负担 。 因此 , 市场上常常发生正规回收企业竞争不过小作坊的现象 , 大量退役电池流向了出价更高的非正规回收渠道 。
对于梯次利用中存在的难题 , 有业内人士建议车企与回收企业签署知识产权保密协议 , 或者建立联合运营模式 , 开放出一些数据方便回收企业更快速的甄别退役电池的生命周期、电池性能等各方面信息 , 降低梯次利用成本 。
而拆解回收环节的乱象 , 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 威马汽车曾透露 , 其试图建立动力电池追溯编码规则 , 使用统一电池编码 , 确保每一块动力电池都有迹可循 。
布局换电业务的上汽、蔚来等车企 , 则在换电途中完成对电池的检测 , 对于达到退役标准的电池引入到有资质的企业去处理 , 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报废电池的流通问题 。
有观点指出 , 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上 , 主要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两类材料为主 , 只有解决好回收再利用这一最后闭环 , 才不会让钠离子电池、氢动力电池轻易取代 。 (雷达财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