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湖南的地位 湘潭风水起名( 六 )


湘潭在湖南的地位 湘潭风水起名

文章插图
位于鄱阳湖边的瓦屑坝 , 是一个被符号化的移民圣地 , 站在遗址前 , 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移民场景 。
“移民圣地”瓦屑坝:南方版的大槐树
北人南迁 , 曾是湖南移民的主要来源 。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王趯(yuè)墓志 , 清晰记载了两宋之交太原大族王氏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历程 。五代以前 , 湖南移民多来自北方 , 五代以后 , 则多来自江西 。那些记载着迁徙的文字 , 看似平淡 , 背后却是一段筚路蓝缕 , 翻山越岭 , 历尽艰辛的历程 。然而族谱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信史” , 太多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让它变得并不是那么可信 , 除了迁徙本身可以确定 , 其他的各种细节 , 都早已迷失在历史的烟云里 , 或成为一种记忆符号 , 在世间流传 。
被符号化的移民出发地
江西的地图上已经没有瓦屑坝村这个地名 , 当地人带我们来到一个叫“瓦燮坽村”的地方 , 如今这里属于莲湖乡 , 村里处处都是瓦屑坝的痕迹 , 小学也叫瓦屑坝小学 。“瓦屑坝移民先祖遗址碑”就在湖边孤零零地立着 , 还有一座后人修的牌坊 , 正中写着“移民圣地瓦屑坝” 。
瓦屑坝的名字来源很直观 , 这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窑址 , 破碎的瓦屑堆积在这里 , 因而得名瓦屑坝 。其实江西移民的出发地远不止瓦屑坝一个地方 , 吉安、宜春(袁州) , 都是重要的移民出发点 。瓦屑坝的意义在于它位于江西的中部 , 这里曾聚集了大量的移民 , 在此可通过水路经鄱阳湖进入长江水系 , 前往湖广地区 , 移民数量的庞大造成了一种类似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符号记忆效应 , 以至于提及江西移民 ,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来自于江西的瓦屑坝 。
瓦屑坝并不在鄱阳县城里 , 它在湖边 。
开始的路很好走 , 湖区的杉树笔直挺拔 , 一路美景 。快到瓦屑坝时 , 村里正在修路 , 遍地的泥水和坑洼 , 我们艰难行进 , 路边的村民友善地为我们指路 , 这里的民风依然淳朴 。到达瓦屑坝遗址时 , 我们的车已成泥车 。遗址在湖边一处空阔处 , 之所以叫瓦屑坝 , 源于这里曾经有一道河坝 , 眼前是交错的河汊 , 先民们曾在此上船 , 去往未知的远方 。
岸边草丛中有“庭璜公庙” , 经询问附近村民得知 , 是村中胡姓先祖 。如今 , 胡姓已是村中主要姓氏 , 有祠堂一座 , 经常有外地的胡姓前来访祖 , 一位胡姓村民告诉我们 , 来的大多是湖北和安徽人 , 湖南的也有 , 但比较少 。
瓦屑坝移民走水路流向湖北与安徽
乡关何处?也许一代人清晰记得 , 后世的人的记忆则会日渐模糊 , 尤其是在经历了数次的迁徙之后 , 最初的故乡早已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记忆 。正如传说中的山西大槐树 , 人云亦云的附会现象屡见不鲜 。
山西大槐树移民的虚构性已经被证实 。
历史学家赵世瑜在基本肯定移民史实的前提下 , 从墓碑与族谱中找到若干条证据 , 证明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相关联的移民传说 , “和移民本身是两个完全可以不相干的独立部分” , 并且 , “传说的文本并不是在一个时间里形成的 , 它们经历了一个丰富、添加、黏附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遍布华北大地的“大槐树”移民传说 ,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构的成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