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五十岁叫什么之年五十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 故称“总角”) 。
儿童、 黄口:垂髻之年;
十岁:十岁以下、幼学;
十三至十五岁:舞勺之年;
十五岁:志学;
十五至二十岁:舞象之年;
二十岁:弱冠;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
六十岁:耳顺、花甲之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
八十岁:杖朝之年;
八十、九十岁:耄耋 。
20岁30岁50岁60岁一百岁分别叫什么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八九十岁的别称分别如下:
1、20岁有三个别称,分别是“加冠”、“弱冠”和“结发” 。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叫用“加冠”代表20岁,但是20岁虽然已经成年,但是身体还未达到最健壮的状态,所以20岁也叫做“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 , 表示成年,所以“结发”也是20岁的一种称谓 。
2、30岁的别称有两个,一个是“而立”,也可叫作“而立之年”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其中“立”是“立身、立志”之意) 。
另一个别称是“始室”,出自《礼记·内则》的“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成立了家室 , 应该开始建业了 。
3、40岁的别称是“不惑”,也叫做“不惑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4、50岁也有四个别称 , 分别是“艾”“半百”“知命”和“知命之年” 。
艾:古称50岁的人为“艾” 。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所以用“艾”来称年老的;百岁的一半是50岁 , 所以用“半百”来称呼50岁,“知命”是“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
5、60岁的别称是“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的“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
6、70岁的称谓有“从心之年”、“古稀”、“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年”出自于孔子《论语·为政》的“七十而从心所欲”,“古稀”出自于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7、八九十岁的别称是“朝枚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 ,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
5、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 , 学 。”
6、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
7、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8、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9、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
参考资料:
60岁叫花甲70岁叫古稀80岁叫什么30:而立 。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
40:不惑 。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
50:知天命 。到50岁才懂得天命 。
70:古稀 。人生七十古来?。ㄈ四芄换畹狡呤辏爬匆彩呛苌俚牧?。) 。
80:耄耋 。耄,年纪约八、九十岁 。耋,年纪为七十岁 。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度:小儿初生之时 。
2、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3、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4、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
5、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6、黄口:十岁以下 。
7、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
8、幼学:十岁 。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
10、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11、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
12、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13、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
14、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
15、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
16、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30岁40岁50岁60岁古代年龄的称谓是什么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很多,常用的列举如下:
20岁: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30岁:而立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40岁:不惑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50岁:艾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60岁:花甲(耳顺)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70岁:古稀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
80~90岁:耄耋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扩展资料:
古人年龄称谓来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 , “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 , 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 , 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 , “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 , 六十曰耆 , 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 , 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
【60岁是花甲50岁是什么之年,古人把五十岁叫什么之年】
- 保险公司定损价含税吗?,...显示价格是37税额是630
- 抖音发作品热门时间是什么时候,抖音发作品位置怎么更改定位地址
- 考研就是考试,考研和高考一样分地区
- 债务纠纷是谁先起诉先给谁,是不是谁先起诉的钱就先赔付
- 赵州桥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赵州桥主要特点是什么
- 菠萝上小芽是啥 菠萝肉里的小白芽是什么
- 股票什么叫除权,股票中的量比是什么意思
- 天南第一梯是哪里白水寨 天南第一梯是哪里
- 4k纸是多大尺寸等于多少厘米 4k纸是多大尺寸
- 挂艾草是什么节日 挂艾草是什么节日的传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