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风水的讲究 祠堂建在寺庙墙外风水说


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 。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 。唐朝始创寺庙,以祭祀先祖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


祖厝风水的讲究 祠堂建在寺庙墙外风水说

文章插图

家庙即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


《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随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 。也称“祠室”、“祠堂” 。


《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 。”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 。”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 。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 。”《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 。”清 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谨按家庙之所奉祀与夫祖父之所面训诠次为谱,纪其世系、字讳以炳来兹 。”《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风水客》:“先生发愤集房族百馀人,祭家庙毕,持香祷於天 。”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六讲:“前几天我到乡下进了一所祠堂,走到最后进的一间厅堂去休息,看见右边有一个孝字,左边一无所有,我想从前一定有个忠字,象这些景象,我看见了的不止一次,有许多祠堂或家庙,都是一样的 。”


例如:清代名臣阮元任浙江巡抚后,清嘉庆五年(1800年),阮元的父亲湘圃聚族商议说,阮氏从淮安迁扬聚居公道桥,应该建祠堂以祭祀祖先,乃独捐俸银建宗祠于公道桥之南,并购田为祭产,还邀请名师在祠侧设塾,教族中子弟读书 。嘉庆八年(1803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庙的习惯,又建议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的兴仁街建阮氏家庙 。于是这一年,阮元家在“甘泉县辖小东门内兴仁街”(现称毓贤街)购买了常钟英的住宅和废花园,准备用该宅的西部废花园作为家庙的基地 。但是依照礼制,家庙应建在住宅的上首,即东边 。阮氏住宅在东,家庙反而在西,于礼不合;故又将常宅西边其他人家的余屋买下改建为阮氏西宅 。这样,家庙便夹在东西两宅之间,与礼制相合 。家庙建筑,严格按《大清会典》规定建造 。在家庙二道门东山墙与东宅现第二进西山墙之间,曾建一小楼,称谱研斋,扁额行书“谱研”二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刘镛所题,现仍保存 。该楼原为阮元藏砚赏玩之所 。南为一长巷,东为现东宅头进的西山墙,西为家庙前院的东花墙,称射序巷 。巷之南端置活动箭靶,供子孙射箭习武之用 。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 。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