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成群飞,数量如何计?(把自然讲给你听)

根据候鸟栖息环境和集群状态的不同 , 候鸟数量调查可分为完全计数和抽样调查 。 随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候鸟调查研究 , 调查变得更加精确
又到候鸟越冬季 。 在云南昆明 , 海埂大坝、翠湖等处 , 都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红嘴鸥 。 成群结队、时飞时停的候鸟到底有多少?比往年多了还是少了?又是怎么“数”出来的?
候鸟调查是鸟类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的基础 。 统计显示 , 近年来 , 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在4万只左右 。 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这就涉及调查候鸟数量的方法问题 。 根据候鸟栖息环境和集群状态的不同 , 候鸟数量调查可分为完全计数和抽样调查 , 像红嘴鸥这类分布较集中、容易观察的越冬水鸟 , 通常采用的是完全计数中的同步调查法 。
但是 , “容易观察”不等同于“容易计数” , 红嘴鸥可不会乖乖等在原地 , 让我们数完了再飞走 。 上万只外形相似的红嘴鸥在越冬地嬉戏游荡 , 中午在翠湖 , 下午又飞到了滇池 , 如果不能采取同步调查 , 就容易出现重计或者漏计 。 因此 , 在正式计数前 , 调查人员往往要先通过预调查 , 摸清红嘴鸥的集中栖息地 , 再在这些区域划分数十个计数点 , 然后选取固定时间段计数 。 数量少的区域 , 可以一只只数;多的地方则要以“群”为单位 , 分成一个个小网格估算数量 , 估算多次后取平均值 , 最大程度避免重复计数或者漏计 。 所有计数点的数量汇总后 , 就能总体统计出昆明红嘴鸥的数量 。
水鸟我们容易看到 , 藏身林间的候鸟又该怎么“数”?其实 , 数候鸟不一定完全靠眼睛 , 还可以靠耳朵 。 一片树林里有多少种候鸟 , 除了看到的 , 还可以通过记录不同鸟类的鸣叫来计数 。 通过抽样调查法 , 在候鸟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 选择合适样线或者样点 , 在日出后或日落前鸟类活动最活跃的数小时 , 可以记录鸟类的种类和某些鸟类的数量 , 从而推测调查区域候鸟种群的整体情况 。
而对于候鸟迁徙较为集中通过的聚集地或停歇地 , 则可采用直数或者环志的方法取样调查 。 目前 , 云南有23个夜间鸟类迁徙聚集点 , 其中有4个环志站进行着夜间迁徙候鸟调查监测 。 此外 , 随着科技发展 , 雷达、无人机、卫星跟踪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候鸟调查研究 , 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 , 还让我们可以依照鸟类习性和环境选择更精确适宜的方法 。
为何要数候鸟?这是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重要依据 。 一来鸟类数量与其濒危状态评估相关 , 如黑颈鹤从1996年近6000只增长到2020年近1.6万只 , 濒危等级就由“易危”降为“近危” , 保护策略也会相应调整 。 二来鸟类拥有强大飞行能力 , 可以快速、主动选择高质量、低风险的生活环境 , 通过统计候鸟种类、数量可以反映某一区域环境质量变化 。
【候鸟成群飞,数量如何计?(把自然讲给你听)】(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 飞 , 本报采访人员杨文明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