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北辰
倘若没有意外 , 史蒂芬·霍金先生将是最后一个被全人类集体悼念的顶尖物理学家 。
2022年1月8日 , 霍金先生诞辰80周年纪念日 , 全世界媒体都在悼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
已经离世4年的霍金 , 仍然长眠于人们的回忆里 。
霍金离我们而去 , 但有个问题始终挥之不去:对于这颗星球上的普罗大众来说 , “霍金”的名字 , 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这么说吧 , 我问你:除了霍金 , 你还能再说三位当代顶尖物理学家的名字么?除了杨振宁 , 大多数人可能一位都说不出 。
是其他人的水平都比霍金差么?当然不是 。 就学术而言 , 杨振宁的成就就比霍金高 。
大众之所以忽略其他人 , 万千宠爱于霍金一身 , 不是因为霍金的学术成就本身 , 而是因为他已经成为“科学的化身” 。
霍金变成“文化符号” , 与其经历与形象有关 , 也与他擅长跨界有关 , 就像爱因斯坦关心核武器 , 民主自由与中东局势 , 霍金也热衷于关心移民火星和人工智能 。
更可贵的是 , 霍金先生幽默 , 乐观 , 脑袋里装着最艰深的终极问题 , 却不排斥娱乐至死的时代 。 大多数时候 , 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 但他却让我们乐意耐心聆听 。
我不相信今后还会有其他物理学家能获此礼遇 。 作为仅存的一位带有普世价值的物理学家 , 霍金的离世 , 是人类前沿理论与人类大众的一次离别 。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的那些前沿理论 , 已太过深邃辽阔 , 我们真的真的真的 , 听不懂 。
其实最近几十年 , 基础物理的进展很大 , 但“确定性的” , 可“证实”的理论 , 却越来越少 。
就拿霍金来说 , 他的学术成就之一 , 是成功找出了让黑洞也能发光的机制 , 也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 , 用来描述黑洞如何向外蒸发它吸收的物质 , 但霍金辐射几乎是不可能验证的 , 因为不可能有生命可以顶着巨大引力去黑洞周围“采样” 。
毫无疑问 , 倘若不是“霍金辐射” , 而是其他物理学家的“辐射” , 绝不会有如此大的公众知名度 。
【我们为什么怀念霍金】不仅是能被“证实”的理论越来越少 , 就像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所言 , 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 , 如今人类前沿知识的探索 , 都越来越望不到“尽头” 。
宏观上 , 宇宙边界不断扩大 , 但没人知道膨胀的“外面”是什么 。
微观上 , 从最早的原子;到后来发现质子 , 电子 , 中子;到比质子更小的夸克 , 上夸克和下夸克;再到如今更小的弦理论 , 人类对宇宙基础单位的认知不断拆分 , 似乎没有尽头 , 甚至最终有可能是某种无法描述的“数学结构” 。
以上这些 , 你让物理学家怎么和公众解释 , 他们自己都暂无共识 。
所以承认吧 , 如今物理学家探寻的前沿理论 , 恰似天上的风筝 , 已经飞的越来越高 , 离普罗大众的认知能力 , 也越来越远 。
从前 , 霍金就是那根风筝线 。
但当他离我们而去 , 这根细弱的风筝线也就此切断 , 那些虚幻无边的科学理论 , 也就此与大众挥手作别 。
从今以后 , 在人类探索知识新边疆的征途中 , “物理学家的归物理学家 , 大众的归大众” 。
请注意 , 这并没什么不好 。
那些关于这个星球 , 这个宇宙 , 沁人心脾的科学理论 , 已经被装在了人类最顶级的大脑里 , 世代传承 , 不断演化 , 这已是不错的结局 , 一切本该如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