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登上 Nature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圳大学
12 月 22 日 , Nature发表了来自深圳大学李猛教授 团队的题为「 Non-syntrophic methanogenic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by an archaeal species」 的研究论文 , 首次证实了 一种新型的产甲烷古菌 , 可直接「吃掉」石油产生甲烷 ,为后续开采奠定了科学基础 。
该篇成果也是 李猛课题组今年「拿下」的第二篇Nature 。
「菌中劳模」:「吃掉」石油生产甲烷
文章图片
「菌中劳模」:「吃掉」石油生产甲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 , 出现了大量的「老旧」石油油井 , 常规开采手段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原油开采 , 大量原油「沉睡」在地下 。利用微生物将石油转化为天然气甲烷 , 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开采方式 。
该研究通过对胜利油田样品的长时间富集培养 , 获得了一类新型的产甲烷古菌(Candidatus Methanoliparum) 。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稳定碳同位素标记培养、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高分辨质谱等一系列分析结果 , 证明Ca. Methanoliparum 可以直接氧化长链烷基烃 , 并通过 β-氧化、Wood-Ljungdahl途径进入产甲烷代谢 , 而不需要通过互营代谢来完成 。
文章图片
图1 古菌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及相关代谢途径
《自然》期刊认为 , 这一发现令产甲烷古菌的研究迈出了一大步 , 无论是对基础研究 , 还是未来应用都提供了新的认知 。
据初步估算 , 未来 , 如能将这种新型古菌应用于我国现存的地下枯竭油藏开采 ,利用微生物将石油转化为天然气甲烷 , 不仅让油气共采成为可能 , 其所产油气的总量可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 , 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将具有重要意义 。
值得一提的是 , 李猛课题组于今年4月已发表过一篇Nature 。
古菌届「齐天大圣」驾到
4 月 28 日 , 该课题组在 Nature 发表了题为 Expanded diversity of Asgard archa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ukaryote「阿斯加德古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真核生物的关系」的研究文章 , 研究从我国的滨海湿地和近海沉积物到西太平洋深渊等样品中 发现六个阿斯加德古菌新门并 建立首个阿斯加德古菌功能基因库(AsCOG) ,其中 , 一个古老的阿斯加德古菌新分支则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名字命名为悟空古菌(Wukongarchaeota) 。
文章图片
分析表明 , 悟空古菌具备氢氧化的化能自养代谢潜能 , 显著区别于其他阿斯加德古菌混合营养或异养的代谢模式 , 这也是将其命名为中国神话人物的原因 。
文章图片
图为阿斯加德古菌超门的系统发育分析(图中红色为我们新命名的7个门类) , 右图为卡通人物形象
研究还深入分析阿斯加德古菌的基因组和代谢潜能 ,重构了由原核生物(细菌、古菌) 和真核生物组成的生命之树 , 从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真核特征蛋白功能演化及生理代谢的互作等方面详细阐释了阿斯加德古菌与真核生物的关系 , 为认识真核生物起源这一未解的生命科学之谜提供了新见解 。
文章图片
图阿斯加德古菌和真核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