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站生活 , 水资源尤为珍贵 , 主要供饮用、如厕和电解制氧 , 且要循环利用 。 如舱内空气里收集的冷凝水和尿液 , 经过处理后产生达标的水 , 将再次派上用场 。
早餐时间到了 , 三人打开食品包装 。 科研人员为他们精心研制了120多种食品 , 分为主食、副食、即食、饮品、功能食品和调味品6类 , 食谱周期为一周轮换一次 。
太空食品比不上新鲜食物的口感 , 但科研人员采用新的食品工艺和技术 , 尽力做到品种丰富且口感美味 。 食谱设计既注重营养健康和任务需求 , 也兼顾航天员个人饮食偏好 。
汤洪波喜欢在白米饭上涂上一层辣椒酱 , 聂海胜爱吃红烩猪排和米糕 , 刘伯明爱吃红糖糍粑……粽子则是三人的共同爱好 。 他们出发前 , 科研人员精细地将食物按每人每天三餐分类打包 , 以便于食用 。
就餐是他们的开心时刻 。 三人盘腿悬空打坐 , 边聊边吃 。 不时有小块食物从包装袋里飞出来 , 他们便顺势表演空中接物 。
唯一现做的食品是酸奶——把预制酸奶兑上水后 , 放入食品热装置中 , 等待数小时后就可喝到新鲜可口的美味酸奶了 。
对于汤洪波来说 , 舱内飞来飞去的小物件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 。 有时正专注工作 , 突然身边蹿出来一个小物件 , 梦幻般拥有了“生命力” 。 有时 , 小物件还跟他们“玩捉迷藏” , 给封闭的太空舱增添了不少乐趣 。
有一次 , 汤洪波边跟儿子视频通话边展示苹果 。 可一转身 , 苹果就飘走不见了 。 聂海胜、刘伯明赶紧过来帮忙寻找 , 后来在一个机柜背后的旮旯里发现了它 。 汤洪波忍不住调侃道:“真是一只会‘躲猫猫’的小家伙!”
在3个月的太空生活中 , 乘组工作量相当繁重 。 前期 , 他们花了10多天时间 , 将核心舱各项设备安装到位 , 布置生活和工作环境 , 经常加班到半夜 。 后期 , 他们完成两次出舱任务 , 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出舱活动此生难忘”
提及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 汤洪波格外兴奋 。 他回忆道 , 未出舱前 , 他担心自己面对深不可测的太空 , 会不会打怵 。 但真正出舱后 , 他全然忘记紧张 , 专注于各项操作 。 当他有空打量周围时 , 才感到仿佛置身于科幻之中 。
汤洪波扶着舱壁 , 同空间站一起绕着地球快速飞行 。 漆黑的太空里 , 一颗颗星星亮得耀眼……那种美轮美奂 , 让他一度看走了神儿 。
伴随着汤洪波、刘伯明首次共同遨游太空的新一代 “飞天”舱外服 , 经过航天服研制团队进行优化改造 , 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 活动性和舒适性更佳 。 加上经过数百学时的出舱训练 , 他们已能很娴熟地进行舱外各项操作了 。
不到20米的距离 , 汤洪波小心翼翼地爬行前进 。 在追求速度的同时 , 他还要兼顾安全性——必须控制好身体姿态 , 注意避开舱壁上的各种设备 。 10多分钟后 , 汤洪波顺利地从舱壁爬回舱内 , 比地面模拟训练用时还短 。
太空失重环境下 , 虽然行动比较灵活、省力 , 但也会带来一些麻烦 。 刘伯明安装舱外操作台时 , 一手扶着环形扶手固定自己 , 一手拿着操作台准备将其安装到舱外工具箱上 。 1米多长的操作台晃动幅度特别大 , 刘伯明的身子也在晃动 , 一时很难将操作台的一端对到接口上 。 汤洪波试图帮刘伯明固定身体却未成功 。 最后 , 刘伯明请示地面指挥后 , 将操作台拆分开来再逐段安装 , 才得以成功 。
汤洪波自己也遇到一件“糗事” 。 舱外工作结束后 , 他往舱内搬运设备 , 一不小心 , 悬浮在了舱中间 , 上下左右都不“着边” 。 10多分钟后 , 他才慢慢飘到舱体附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