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新战事:国产手机厂商反攻苹果的最佳机会?( 二 )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则认为 , 折叠屏手机价格下降也与其规格的降低有关 , 比如一些折叠屏分辨率为FHD , 而非2K , 自然也拉低了物料成本 。
不过 , 尽管官方定价调低 , 但现在要拿到一台原价折叠屏手机仍然很难 。 一位荣耀省级经销商告诉界面新闻 , 线下能拿到的荣耀Magic V货非常少 , 一方面产品要做溢价 , 另一方面 , 折叠屏仍然是小众产品 , 本身供货就不多 , 产能亦受限 。 目前 , OPPO Find N和荣耀Magic V在第三方平台的售价都比官方价格高出1000元以上 。
国产供应链寻求突破口
在折叠屏上游材料的替代上 , 国产供应链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性 。
折叠屏手机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不少:弯折性好的柔性AMOLED屏幕、决定闭合程度的转轴与铰链、为各个功能层提供支撑的“中流砥柱”OCA胶膜等等 。
单拿屏幕来说 , 要想让折叠屏抗冲击 , 增强弯折性能 , 就需要不同于传统手机的CPI玻璃盖板 , 而提高屏幕能见度 , 则要用到另一种重要材料——偏光片 。
而在折叠屏初兴起的时候 , 这些技术基本都来自于国外 。 比如 , 早期具备柔性AMOLED量产能力的厂商只有三星一家 , 国内唯一号称具备自研技术的柔宇也一直未能解决量产难题 。
材料方面 , 全球具备高端超薄偏光片生产能力的主要为日本日东电工(Nitto Denko)和住友化学(Sumitomo) , 而CPI盖板也都基本依赖韩国科隆工业、日本住友化学以及韩国SKC三家材料大厂 , 产能十分有限 。
但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 , 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国产面板厂商快速崛起 , 培养了较为成熟的柔性AMOLED屏幕产业链 。
群智咨询数据显示 , 2020年 , 全球柔性智能手机折叠面板 , 京东方出货量占比约为20% , 位列国内行业第一、全球第二 。 华为已经上市的三款Mate折叠屏、荣耀Magic V以及OPPO Find N的外屏(内屏来自三星) , 全部来自于京东方 。
上述研发工程师表示 , 由于京东方先量产可折叠OLED , 有大批量供应链的经验 , 再加上三星与国产手机厂商存在一定竞争关系 , 所以大部分国产厂商开始采用京东方的折叠屏幕 。 但在良率和性能上 , 京东方和三星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 需要和终端厂商共同磨练 。
而针对CPI盖板 , 国产供应链则另辟蹊径 , 在一种替代材料UTG(超薄电子触控玻璃)上发力 。 相比起CPI盖板 , UTG玻璃耐磨性更好 , 且触摸手感更佳 , 能够更好地解决折痕问题 , 被视为一种更优的解决方案 。
OPPO在Find N上就首次尝试了UTG玻璃和水滴铰链结合的方案 ,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肉眼可见的折痕问题 , 但其方案仍来自于三星 。 据了解 , 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系列折叠屏上 , 首次采用了来自凯盛科技国产UTG玻璃方案 , 这也被视为国产UTG玻璃实现“逆袭”的标志性事件 。
去年3月 , 凯盛科技宣布增资约10.25亿 , 用于建设UTG二期项目 , 规划1500万片/年的产能 。 长信科技此前也公开表示 , 其UTG产能已经达到30万/月 。 此外 , 惠晶显示、国奥科技、沃格光电、等国内厂商也对UTG玻璃产线进行了建设规划 。
目前 , 国产厂商在UTG盖板、柔性屏幕、铰链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 与国际厂商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在转轴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空白 。 随着国产供应链逐步成熟 , 终端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
反攻苹果的最佳机会?
华为暂时退场后 , 冲击高端几乎成为了所有国产手机厂商的口号 , 但从市场份额来看 , 华为让出的高端市场份额基本都落入了苹果之手 。
数据显示 , 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144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方面 , 苹果光靠iPhone 12 Pro/Pro Max两款机型 , 就撑起了75%的超高端市场份额 , 同比增长21%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