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起步期,青年人才如何脱颖而出( 二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 , 要重视天赋在青年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确定识别有天赋、有潜力的人才评价标准 , 建立超常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 , 让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 。
“走快一点”和“时间焦虑”
根据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 截至2017年底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 , 29岁以下的占39.2% , 30-39岁的占37.1% 。 由此可见 , 40岁以下的占比高达76.3% 。 年轻人是中国科研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对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说:“人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年轻时期 , 精力旺盛、头脑灵活 。 ”作为国内知名的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 , 他与地质打了近60年交道 , 年轻的时候做科研 , 他不愿跟在老师后面 , 爱创新 , 专啃硬骨头 , 才有了突破性成功 。 他希望青年科学家在年轻的时候“走快一点” , 后面的路才会越来越顺畅 。
这种“走快一点”的期许 , 在一定程度上让年轻科研人员产生了“时间焦虑” 。 2021年 , 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后王宇不得不取消了海外留学的计划 。 他算了一笔“时间账” , 如果按照原先的计划 , 等到博士后出站 , 他已经32岁 , 海外再留学3年 , 正好卡在了一系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年龄门槛上 。
“如果我留学后再回来 , 就损失了一大批相对容易获得的青年扶持机会 。 ”在王宇看来 , 能尽早入职并申请项目经费 , 是科研生涯至关重要的一步 , 如果这一步踏错 , 后面就会“一步晚 , 步步晚” , 申请经费的难度将会增加 , 而一旦没有经费 , 无法购买研究设备 , 产出科研成果也就难上加难了 。
王宇告诉采访人员 , 科研生涯规划面临着“帽子”和时间焦虑 。 有人为了尽快发表论文 , 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选题 , 一些青年学者的文章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缝缝补补” , 原创性不强 , 系统性不强 , 对整个国家科研的发展 , 无疑是不利的 。
“基础研究探索未知 , 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认为 , “都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 需要有坚持和毅力 。 ”同为这一奖项发起者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曾提到 , 尖端科学、前沿技术 , 这些对于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原创发现 , 都非常依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发现 , 有的科研人员不看新闻、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需求 , 只着眼于从文献中找到的一两个课题项目 , “这样下去 , 如何去谈为国家作贡献 , 服务社会?”
刘中民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希望青年科研人员把握青春时光 , 专注课题研究 , 不要过分受到外界因素的打扰 。
(应受访者要求 , 文中刘爽、余莉、王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杨洁 )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