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监管的“笼子”扎紧之后 | 一线( 三 )


值得一提的是 , 浙江中创雾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6~7月连续获得两次融资 , 累计金额超亿元 。
据悉 , 公司旗下电子烟品牌“ICE暴雪”已与国药药材股份签署了合作协议 , 在原材料、研发、销售渠道等方向展开合作 , 并提出“本草科技”方向 。 有业内人士猜测 , 该公司或许将推出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 , 而这部分产品不在国际的管控范围内 , 此外医用雾化吸入制剂也是可能的转型方向之一 。
零售店、加工厂、品牌 ,
去往何方?
政策与头部企业的风云变幻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更为深刻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21年国内电子烟相关企业注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 累计注册企业超7万家 , 作为对比 , 2020年仅新增2.5万家 。
但与此同时 , 新增注销企业数量也在持续上升 。 数据显示 , 2020年电子烟相关公司注销数量4250家 , 到了2021年该数量涨至5995家 。
《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 预计2021年电子烟国内市场零售规模达197亿元 , 同比增长36% 。 但相较于2021年国外市场零售规模800亿美元 , 同比增速120% , 监管效果明显 。
在产业链众多企业中 , 线下零售网点首当其冲 。
蓝洞消费数据显示 , 3月监管开始发力后 , 4月超85%的线下门店店主表示当月销售业绩有所下降 。 此后数月 , 直至2021年底 , 调查问卷数据普遍显示过半数的线下零售网点业绩存在下滑 。
新消费日报采访人员在北京、上海走访后发现 , 近期销售门店普遍存在销售下滑 , 门店顾客大都以回头客、老烟民为主 。 有店员向采访人员表示 , 尽管销量略有下滑 , 但年前依旧准备囤一点货 , 门店人流不多 , 不少顾客都是通过加微信直接下单购买 。
面对新的监管态势 , 大部分店主对于经营许可证问题并不担心 , 依旧以“低毒害”、“有助戒烟”等话题作为主要的宣传重点 。 此外 , 1~3月也是香烟的销售旺季 , 有部分店家依旧在网上留言表示乐观 , 但也有代理商在借此机会努力去库存 。
采访人员在走访时发现 , 在距离学校不足100米的商场中 , 依旧有不止一家电子烟销售网点正常对外销售 , 不过店家普遍表示销售前会进行身份证登记确认年龄 。
对于品牌产品而言 , 电子烟吸引顾客购买的“利器”就在于丰富且偏甜的口味 , 而政策对于电子烟口味、尼古丁含量的限制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
12月以来 , 电子烟品牌徕米、铂德、YOOZ柚子等品牌都针对政策进行了产品调整 , 不少高于2%尼古丁含量标准的烟弹、水果薄荷口味烟弹已下架或停产 。
在国内需求下降的同时 , 上游工厂端外贸订单却迅速上升 , 有媒体报道 , 部分电子烟工厂不仅并没有减产反而正开足马力生产 。 《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数据 , 预计2021年国内电子烟出口规模达1383亿元 , 同比增长180% , 过半出口至美国 。
产品80%销往国外的思摩尔国际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 , 当季公司净利润为10.5亿元 , 同比增长46.4% , 高于市场预期 。 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消费者复购率持续提升 。
雾芯科技近期曾宣布 , 已成立负责海外业务的新公司“悦刻国际” , 全球化发展将再度提速 。
然而出海的麻烦也不小 。 深圳某电子烟代工厂负责人表示 , 电子烟出海几年前就存在 , 但由于品牌和厂商对当地政策、消费偏好、营销方式的不了解 , 失败的故事在圈内比比皆是 。
据悉 , 此次电子烟管理办法意见征求将持续至2022年1月29日 , 结束后还将有3~5个月的报批周期 , 最迟将于2022年7月正式落地 。 总体而言 , 留给各方自我调整的时间较为充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