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选择的主体,人民的“归之”“去之”实际上代表了天下的得与失 。《孟子·万章上》论及尧舜禹禅让,孟子提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的主张 。
他解释到,尧舜禹的禅让是“荐人于天”,而能否得天下则要看“天”受不受 。按照孟子的说法,“荐人于天”实际上就是“暴之于民”,“天受之”实际上就是“民受之” 。
【倡导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民本思想是谁提出的重要主张】梁襄王向孟子询问“一天下”之道,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他说:“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王道,孟子回答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谁能御之?”孟子认为,君王要平治天下,依靠强权暴力是行不通的 。
但若能行“仁义”之政道,爱民保民,则能以无可抵御之势“一四海”“王天下” 。通过将仁政与强权暴力对比,充分说明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
孟子清楚地意识到,政治不是君主的个人独裁,而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 。
这种互动形成的稳定政治生态,制度化地表达为“礼”,对君、臣、民作了政治和道义上的双重规定,“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国家就能安定兴旺 。
“民本”的教化面向 。“民”在哲学的层面上达于天,又能以“去”“就”的不同方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处于根本性地位 。
在孟子看来,所谓的圣人、贤人,其实本质上亦是“民”,只不过是其中出类拔萃的那一部分 。
孟子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
孔子也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盖因自身出于“民”“人”之同类,故而必须承担起义务,宣扬王道政教、平治天下 。
孟子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一方面在于他们的“出类拔萃”“先知先觉”,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以自身的觉知来启蒙与教化大众,这是圣贤先天所禀受的义务 。
儒家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强调“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 。但儒家推崇的启蒙与教化,不同于救世主式拯救,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
如前文所说,圣人本身便来自于“民”“人”,故而教化本质上是人民内部的自我觉知 。教化也因此是属人的、在世的,而非属天/神的、宗教的 。
儒家教化采取的是以政载道、以政行教的方式,概言之就是“富庶教”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国家通过良好的政治治理,首先实现人民的安定和富足,然后推行伦理道义的教育和民风民俗的转化 。
-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思想家龚自珍 中国改良主义先驱者是谁
- 亚圣孟子的人物生平及思想主张 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 诸子百家名人和思想主张简介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讲了什么思想 哈耶克的主要观点概括
- 校园学风标语 校园倡导学习标语
-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以什么为中心
- 面部风水美学中心思想 面部美学与风水
- 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七杀格身弱女命的特点 七杀格身弱女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