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 。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 。
“民本”的终极性面向 。孟子“民本”思想的首要之义在于,以“民”作为国家或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第一准则 。
例如,在《孟子》全书开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梁惠王求教“利国”之道,孟子直截了当地讲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朱子解释说:“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 。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
《梁惠王》章乃是孟子论及政治哲学的主要篇章,朱子认为“仁义”乃是总括“一章之指”,有着“拔本塞源”的根本性意义 。孟子对梁惠王讲的“仁义”乃是爱民保民的仁政之义 。
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他再一次强调了施行“仁义”的意义 。在他看来,将政治的核心理解为权力问题,在政治实操的层面上将国家视为权力共同体,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 。
权力结构作为政治形式,应当承担道义至上的价值理念,国家的实质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其核心是“保民而王” 。

文章插图
孟子之所以将“保民”视为政治问题的核心,就事实方面来说是出于历史的警示,就理论层面来说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天人观” 。
从历史的角度看,孟子的观点来自周人对导致殷商灭亡因素的总结 。《尚书》曰:“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 。
商王朝不敬天德,导致“民用大乱丧德”,这才使得“天”降下惩罚,丧失了天下 。在孟子看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相应地,商汤、周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地方百里而王”,就在于他们能够“施仁政于民” 。
殷周朝代更迭,周人关于前代灭亡的反思总结中孕育出了“敬天保民”的观念,成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中也孕育着早期“天人观”的萌芽:将“天”与“民”相提并论 。《孟子·万章上》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一句,正是这一观念的经典表达 。
《尚书·泰誓》还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民乃是“天”所降生,而“君”“师”只是上天用来辅助自己爱护人民的媒介 。
这种“天—民—君”的政治结构,不允许君主直接获得权威性,他必须通过“保民而王”将自身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权威才能确立 。
“民本”的主体性面向 。单纯地以“天”来确立“民本”的终极性,属于哲学理论建构或价值导向 。
孟子的“民本”思想除了终极性的一面,还包含具体政治实操中主体性的一面 。在他看来,人民不只是国家治理的客体,而是和“君”“诸侯”等并存且深度互动的政治主体 。
《孟子·离娄下》篇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这里虽然是在说“臣”,但它代表的是君权的对立面,包含了整体的“臣民” 。孟子在强调“保民而王”时就指出,人民会以“去”“就”的方式对君主进行回应,既会因君主行王道而归之,也会因君主不行为君之道而去之 。
- 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思想家龚自珍 中国改良主义先驱者是谁
- 亚圣孟子的人物生平及思想主张 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 诸子百家名人和思想主张简介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讲了什么思想 哈耶克的主要观点概括
- 校园学风标语 校园倡导学习标语
-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以什么为中心
- 面部风水美学中心思想 面部美学与风水
- 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七杀格身弱女命的特点 七杀格身弱女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