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

我们按照正史来说说刘璋而非《三国演义》里的刘璋,来分析张松、法正、李严等人为何叛刘璋而投靠刘备 。
刘璋字季玉,宗室,生卒都不祥,可见这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渺小”,并没有在历史上掀起浪花,但刘璋毕竟一方诸侯,军阀,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
典型的官二代 。现在比较可以确定的是,在关羽失荆州以后,刘璋投奔东吴在秭归病逝 。
长子在蜀汉为官,次子在东吴为官 。毛宗岗父子点评刘璋时说:“厚为无用之别名,非忠厚之无用,忠厚而不精明之为无用也 。
刘璋失岂在仁,失在仁而不智耳” 。可以说,刘璋根本没有能力守住益州,不为刘备所得,早晚也得是曹操的 。

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

文章插图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这一点无疑是可以确定的,法正,张松和孟达一级后期的李严都认为刘璋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一致认为刘璋是“不足于有为” 。
既不能守土有责,更不能开疆拓土,身处乱世不进则退,可以说此时的整个益州内部已经是“乱了”,各个派系和利益集团的人都在为了未来而人心思动 。
这其中肯定有降曹操的,也有降刘备的,而刘备能取得益州不过是先下手为强,法正,张松,孟达和李严不过是率先投靠刘备做了“内奸”而已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权,刘备,曹操,张鲁都可以说对益州虎视眈眈,而刘璋却却没有意识到危机,对普通人来说碌碌无为问题不大的 。
但要是一方 霸主而言,做不到内部上下一心驾驭全局保境安民,在乱世之中就是最大的危险了,在这种巨大的危机情况下手下人都会寻找出路也就在所难免 。
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从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刘璋继任成为益州牧,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占成都,算起来刘璋统治了益州20年时间 。刘焉、刘璋父子属于外来势力在益州建立的政权 。当时的益州避免了黄巾战乱 。
因此比较富足,经济较为发达,但看似天下太平,实际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因为外界已经大乱了,此时的益州需要的是一位雄主,而不是守家之犬 。
刘璋对此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感觉良好,刘璋的错误在于面对外部的入侵手足无措,无力应对外部势力威胁 。祸起萧墙而不自知 。无能,暗弱在刘璋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
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

文章插图
至于说张松本人,是益州本地人,他是看不起刘璋,有意投靠曹操,但出使曹操处被曹操怠慢,这才投靠刘备,回头劝刘璋结交刘备 。让刘璋“引狼入室” 。张松不仅自己“下海”,还把法正孟达拉下水 。
但区别在于,法正孟达是外来户,在郁郁不得志 自然想到择主而事。怀才不遇,自然也就另谋高就 。公元213年,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 。
李严率领部下投降了刘备 。原因就是刘璋已经是大势已出,他得为自己将来考虑,投靠新的主子,晚降不如早降 。
三国演义张松投奔了刘备 法正和张松为什么背叛刘璋

文章插图
但问题是刘璋为何落得个刘璋为什么会众叛亲离的地步,想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形容刘璋的为人的“暗弱“”,意思就是:不明事理、懦弱无能 。刘璋看不清政治形势,他就想割据一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