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的仪式感淡了 对影像的极致追求仍在

【照相的仪式感淡了 对影像的极致追求仍在】读图时代来了 , 照相机却离人们远了 。
近日 , 日本佳能公司决定关闭位于中国珠海的工厂 。 据报道 , 这家此前以生产卡片数码相机为主的工厂 , 已经运行了32年 。 在2012年左右的业务高峰时期 , 该工厂员工数量约1万人 , 如今不过900人左右 。
很多人已经不记得 , 小型数码相机或是“卡片机”这个更通俗的叫法 , 上次是何时出现在生活当中 。 几年之间 , 智能手机的拍照能力突飞猛进 , 迅速瓜分了“卡片机”这个曾经大红大紫的消费领域 。 就连更加专业的单反相机 , 也渐露明日黄花之态 。 近年来 , 多家主要摄影器材厂商明确不再发布新的高端款机型 , 更轻巧、更突出摄像功能的“微单”正成为厂商主推的领域 。 不过 , “微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续单反的辉煌 , 市场仍无明朗答案 。
然而 , 相机行业的衰落 , 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图像的追求弱了 。 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 , “读图时代”依然方兴未艾 。 在社交平台上 , 表情包和动图不仅是交流的点缀 , 更是人们表达微妙情绪的载体 。 “斗图”好像是新人类的“赛诗” , 一字未言 , 却仿佛唇枪舌剑几百回合 。 仅仅使用手机拍摄、编辑的短视频 , 更是占据了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 。
手机拍照性能的演进 , 以及“卡片机”的淡出 , 宣布着“影像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 人人都能进行影像记录 , 而且能方便地发布与传播 。 你的生活日常 , 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爆款” , 平凡人也能在“流量”的加持下 , 成为瞬间的“明星” 。
这一切的发生 , 前提在于技术垄断的破除 。 过去 , 购买照相机需要成本 , 出门携带照相机也隐含一笔成本 。 再往前追溯 , 在居民收入并不宽裕、市场并不活跃的年代 , 拥有一台照相机 , 就几乎把持了社交圈里的“影像话语权” 。
如今 , 模仿拍摄一张“风光大片”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 据说 , 在一些网红打卡景区 , 出现了一种叫“摄导”的职业 。 “摄导”不仅对最佳的拍摄地点、机位和时间“门儿清” , 还熟悉大片的光圈、快门 , 报名参加此类摄影团的游客 , 只需享受按下快门的刹那 。
话说回来 , 我并不认为摄影成本下降意味着专业门槛将会就此消失 。 那些受到更多尊敬的影像作品 , 无论是静态图片 , 还是电影、纪录片 , 都是诸多专业人士竭诚努力的结果 。 来自“草根”的短视频当然令人愉悦 , 但吸收更深沉的影像力量 , 仍然需要耐心的品嚼与消化 。
仅从技术角度而言 , 手机的像素不断增加 , 但人们对影像质量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 电影大师探索的每秒120帧的高清动画 , 不是每个人的手机就能轻松储存的 。 手机留下的只是“素描” , 而更见功力的创作 , 离不开专业素养和“十年面壁”的守候 。
现存第一张有人物的照片 , 名为《坦普尔大街街景》 。 说起来 , 这张照片里出现人有很大的偶然 , 因为当时一张照片完成曝光需要十多分钟 , 只有街边相对静止的擦鞋匠留在了画面里 。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难免感慨:这真是一个拍照仪式感十足的年代 。
数码相机逐步从市场退出 , 渐渐消解了“照相”的仪式感 。 但是 , 代表专业追求的“照相”不会消失 , 而人类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努力也不会停止 。 况且 , 在预言里的“元宇宙”时代 , 也少不了“以假乱真”的高质量影像素材呢!
南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