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强院士逝世

据“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消息 , 2022年1月19日 ,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因病在北京逝世 , 享年85岁 。
潘自强是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 , 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潘自强院士逝世
文章图片

潘自强(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 , 潘自强生于1936年6月 , 湖南省益阳市人 ,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
公开资料显示 ,潘自强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学会核安全和辐射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等职 , 兼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辐射防护博士生导师 ,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 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等职 。
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 ,潘自强于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 , 在保证核武器研制和核能发展中 , 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 。 自上世纪70年代 , 潘自强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 , 主持完成了“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 。
80年代初 , 潘自强发表了“制订核电站辐射防护的原则和主要数值限”等文章 , 在秦山核电站选址的环境影响审查中起了重要作用 , 从那时起步并延续至今的“能源与环境”的系统研究 , 为我国核电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 。
1997年 , 潘自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潘自强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 , 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 , 多次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 。 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地质处置为中心的观点” ,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 , 为培养辐射防护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据《中国科学报》2014年2月报道 , 潘自强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人类身边的辐射 。
“去医院能接触到的辐射有两类 , 一类是身体诊断检查中的CT扫描、胸透等 , 一类是治疗中的放射疗法 。 ”潘自强说 , 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医疗辐射 , 因为在我国 , 它并非是与人们“打交道”最多的辐射 , 实际上 , 天然辐射比医疗照射还要多 。
“天然辐射有些是不可改变的 , 比如宇宙射线 。 海拔越高 , 宇宙射线辐射剂量就越大 。 除了宇宙射线 , 地壳也会产生辐射 , 各地辐射并不均匀 。 ”潘自强说 。
“一直以来 , 大家以为核电站辐射一定是最大的 , 其实这是误区 。 ”潘自强说 , 实际上核电站辐射剂量并不大 , 影响范围很小 。
2016年 , 潘自强院士八十寿辰 , 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发贺信 。 贺信称:“ 您学识渊博、为人谦和 , 始终工作在工程科技研究与实践第一线 。 您关心并积极参与工程院的各项工作 , 为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您热爱祖国、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 , 是我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据公开信息 , 进入2022年以来 , 已有两位院士逝世 。
据《光明日报》消息 , 2022年1月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我国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 , 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因病医治无效 , 在北京逝世 , 享年88岁 。
徐性初1934年1月7日出生于天津市 ,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 , 后一直在原机械工业部工作 。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徐性初长期从事精密计量及精密量仪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机床设计及制造工作 , 解决了一系列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一米纵动光电比长仪、以激光波长为基准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机;开发了超精密机床及超精密加工技术 , 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车床、超精密铣床及高精度圆度仪等新产品;还主持研制了高效率超精密机床、能轻触定压超精定位的刃磨钻石设备等 , 为我国精密加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