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三合乡的封山脚下建有了防风文化园 。走进防风文化园,登上封山,人们还可看到封公石窟、乾峰耸翠、奇松待鹤、百丈深渊、潘老仙踪等与防风传说有关的景点 。封公石窟位于封山观音岭上 。古人对石窟有“岩窦轩翥,高可三、四丈,如堂皇然”的描述;道光《武康县志》记载“洞中广容百席” 。清·洪昇《封公洞》诗云:“松崖未及岭,石洞忽旁穿,泉滴四时雨,云通一线天,虫蛇盘土室,蝙蝠避炉烟,最是山僧静,袈裟正坐禅 。”据传说,石窟是防风氏曾经居住的地方,若真如此,那德清就有了一处人类穴居的遗迹 。但更多的人推测那是开采石料留下的,旧时,武康黄石大多产自三合一带 。两种说法都无具体史料佐证,只有让其传说 。但那里曾是防风古国是史籍都有记载的,清·道光《武康县志》也引《吴兴续志》,有“武康旧为上县,本《禹贡》扬州之域,盖古防风国也”的记载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济地理著作 。大禹时定天下为九州,德清属扬州,有防风古国 。
【大庙山遗址】 位于上柏镇西北的大庙山南坡,属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类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 。该遗址1983年发现,1988年经省文物局批准,由县博物馆组织探掘 。动土面积71平方米,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下文化层),土呈黄褐色,质地坚实 。出土器具不多,以夹砂陶为主,胎色灰黑,素面 。残片有腰形釜的锯齿形腰沿、喇叭形的豆把,还有楕圆锥形支垫具、砺石等 。第二层(即上文化层),土呈灰褐色,质地坚硬 。出土文物较丰富,有夹蚌陶,泥质灰陶、红陶,以红陶居多,凡红陶则外红里黑 。器物有双目式圆锥形或楕圆锥形鼎、牛鼻形器耳、红陶纺轮等陶器残件,还有石锛等石器 。第三层(即扰乱层),均为灰黄耕土,土质疏松,出土文物有夹砂红陶器具、石锛,还有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碎片等 。第一、二文化层的文物与嘉兴马家浜遗址上层、桐乡罗家角遗址一、二、三层,以及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第十层出土的文物相同 。可见,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县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作 。大庙山遗址以实物和文化作佐证,断定了德清县内最早的一处文化发祥地,这一时期德清已有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但还是以狩猎采集为主 。
【下高桥遗址】 1991年1、2月间,雷甸一家砖瓦厂在下高桥村的农田中取土时发现了许多石刀、石片和陶罐,经省考古专家考证,被确定是一处良渚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定名“下高桥遗址” 。遗址出土的众多石质文物中一把石犁引人瞩目 。犁长56厘米,最宽处36厘米,呈三角形 。犁的两边开刃,犁身上钻有五孔 。虽已断成两截,但刃尖无磨损痕迹,应是一把未曾使用过的新犁 。
这把石犁的出土是有重要的意义 。在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集的方式获得食物,直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对水稻进行栽培种植 。当时的农业发展阶段与翻土工具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是经过了刀耕火种(南方则为“刀耕水耨”)、锄(耜)耕、犁耕三个阶段 。如果河姆渡时期的农业还处在锄耕阶段的话,那么到良渚文化时期,随着石犁这种新式农具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农业已进入了犁耕阶段 。定居在德清的人类先民用石犁耕种这块土地,实现了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 。
下高桥遗址中出土的还有一件黑陶罐,溜肩、圆腹、镂孔弦纹圈足,整体造型古朴端庄,色黑如漆,显示出一种秀美的韵致,是黑陶中的精品 。据考证,在德清的三合、雷甸一带,当时已形成了一批专业制作陶器的手工作坊 。在那里,制作陶器之土可就地取材,制作也较为方便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盛行的生活用具,特别是黑陶器具胎质都很纯净细腻,器壁薄而规整,深受当时人们喜爱 。据推断,制作黑陶的陶土都要经过淘洗,以快轮制作,器壁涂披一层黑色“陶衣” 。此种陶衣先是用淘洗过的陶土制成泥浆,再涂披在坯件的表面,以掩盖外表的粗糙,增加色泽 。在陶器将干未硬之时,再用鹅卵石之类器物进行打磨,使器表呈现出漆黑的光泽 。用普通的陶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器具,历经千年而依然乌黑光亮,显示的不仅是德清先人的勤劳和聪慧,也是德清人的一种骄傲 。
- 水饺盘定做 水饺专用盘
- 2017新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有哪些
- 2021年大寒节气的时间
- 2021牛年农历八月适合属猴人入宅的黄道吉日
- 龙摆件可以放家里的客厅吗 龙椅的风水
- 关于车辆迁入迁出的问题
- 最新版气质的女生英文网名
- 多肉生白色的虫子 多肉生白色虫子怎么办
- 点蜡烛有什么说法 床头点蜡烛有什么含义
- 有此长相的男人一生都会很倒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