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的故事传说 孔丘山水风水传说


【风水宝地的故事传说 孔丘山水风水传说】德清县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许多县境内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石犁、陶罐、玉琮、玉钺……一件件看过去,似能看到人类先民在这块河网交织、沼泽棋布、平原辽阔、山地错杂,极宜人居的地方搭棚建屋,围田种稻、栽桑养蚕的场景 。人类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形成了一个个聚落,聚落遗存至今,便为遗址 。德清境内已发掘的先民遗址有数十处,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等文化时期的人类居住地和墓地均有留存 。其中大庙山遗址、刘家山遗址是马家浜文化的发韧 。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极为广泛,德清南侧毗邻良渚文化中心的一块区域中有羊尾巴的遗址、杨墩遗址等;德清北侧属良渚文化外围的中间地带,那里有辉山遗址、梅林遗址等 。星星点点的遗址、琳琅满目的文物,映射出德清大地上一缕缕灿烂的文明曙光 。
【防风古国】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清·洪昇《下渚湖》) 。德清县城武康东南约10公里的下渚湖畔有防风古国遗址 。据传,防风古国建于4000多年前,是越人建立的部落国家,防风是越人先祖 。防风氏在德清一带治水,带领当地百姓疏浚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泾河,开凿了下渚湖通东苕溪的河道,使千河百港之水流归太湖,封山周围几百里地区受益 。同时,防风氏还教人们种植水稻,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后来,夏禹凭借治水有功,被舜选为接班人,担任了部落联盟领袖 。禹来到南方,召集各地治水之神在会稽茅山开庆功大会,防风未能准时到会,被禹诛杀 。《国语·鲁语下》有“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的记载 。防风死后,白血冲天,以示其冤 。事后,禹派人查访,了解到防风赴会途中遇上苕溪洪水泛滥,因指挥部下抢救落水百姓,耽误会期 。禹得知真相,后悔得流下了眼泪,敕封防风为王 。据考证:防风古国区域范围方圆百里,包括德清、安吉、长兴三县,还有江苏吴江县和余杭的彭公、瓶窑、良渚一带,而德清县三合乡的封山与禺山之间是防风古国的中心区域,也是越国的始封之地,是防风古国的国都 。《史记》中引用孔丘的话说:“汪罔(茫)氏之君,守封、禺之山” 。《寰宇记》载:“古防风氏曾居此山 。”南朝·宋时期,山之谦的《吴兴记》中有“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的记载 。可见那里是防风氏主要的活动所在 。
防风古国的文化遗迹现在已很难寻找,依稀残存的主要有:一是一块千年古碑,古碑由吴越王钱镠所立,记载了防风的功绩;二是防风祠;三是当地村民的祭祀传统;四是防风神舞的一些记载 。晋元康初年(291),武康县令贺循在防风山麓建造防风祠,但其庙甚小 。据记载,吴越王钱镠早年从军时路过防风山,曾进庙祭拜,但见庙甚小,当时许愿诉求防风保佑,日后若成就事业,必重建庙宇 。后来钱镠果真封王,还愿时重建此庙,并命名为“风山灵德王庙”,还立了一块石碑 。这石碑至今还在防风祠里,竖于一巨大石龟上,上有《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 。碑高262厘米,宽88厘米,厚25厘米 。这是省内少有的古碑,不仅是研究防风氏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钱鏐生平的原始资料,向为乡人珍重 。灵德王庙即防风祠,1947年防风祠曾焚于大火,后乡人募资重修 。“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拆毁 。1997年,又在原地重建 。如今,新建的防风祠里有一副长联:“五千年藩分虞夏,矢志靡陀,追思洪水龙蛇捍患到今留圣泽;一百里壤守封禺,功垂不朽,试看崇祠俎豆,酬庸终古沐神庥 。”全联简要地概括了防风立国安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丰功伟绩和历代官民祭祀防风的盛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