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落地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二 )


做技术的人都非常关注成本 , 成本是决定一个技术能否普及的关键 。 成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探讨——假如用iPhone视频记录一个人的一生 , 成本大概是多少?
每分钟的视频文件大小为375MB , 每TB的磁盘成本为750元 , 100年的记录成本大约是388万元——这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 如果这个成本能降到10万元以内 , 相信一些人会有兴趣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 。 毕竟 , 这个数字化的人生会更容易让后人记住 。
现在人们有时候会觉得AI比较弱智 , 很多问题它都不懂 , 也无法回答准确 , 主要还是因为AI的数据积累还不够 , AI缺少完整连续的数据和偏差纠正 。 如果拥有一个人一生的视频记录 , AI就足以读懂一个人 , 并在100毫秒内做出那个人该有的反应 。 届时 , 用AI来模拟人类的行为 , 就变得非常现实了 。
不过 , 元宇宙的落地并不能简单地依赖视频存储和计算成本的下降 。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 , 视频并不是元宇宙最优的数据结构 , 因为它不好做分析 , 也不适合做数据共享 。 跟视频比起来 , 类似于虚幻引擎5(EPIC公司公布的第五代游戏引擎Unreal Engine 5)这样的数字孪生模型可能会更合适 。 比如在公园里拍视频 , 一万个游客可能会制作出一万个视频 , 文件非常大 。 但如果将公园制作成虚幻引擎模型 , 大家就可以共用一个模型来制作自己的故事 , 就跟电影《西部世界》里呈现的那样 , 每个人都能在同一个场景里活出不同的故事 。 游客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虚拟摄像机机位去体验 , 这样就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 。 视频与虚幻引擎相比 , 大致相当于Hadoop(一种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跟TiDB(一种开源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或OceanBase(一种企业级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的对比 , 结构化的数据更容易做分析和处理 。
今天 , 游戏引擎打造的视频已经可以以假乱真了 。 2021年8月 , 英伟达在计算机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 2021上通过一部纪录片自曝:在2021年4月英伟达发布会的视频中 , 有14秒的时间 , “黄仁勋”不是真人 , 而是英伟达利用Omniverse打造的数字人 。
当技术进一步提升 , 成本进一步下降 , 在虚拟场景中制造视频的成本将会低于人类拍摄并制作视频的成本 。 那时 , 记录人的一生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数据量 , 因为大部分背景都是虚拟平台上公共的场景 。 如果能在100毫秒内 , 把记录一个人每时每刻行为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并处理完毕 , 那么元宇宙的爆发点也就来临了 。
(作者系神州数码集团副总裁、首席信息官)
来源:2022年1月1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 , 其他媒体如需转载 , 请与本刊联系
【元宇宙落地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