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022年1月5日 ,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 , 人们试用自动驾驶船技术
如果能在100毫秒内 , 把记录一个人每时每刻行为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并处理完毕 , 那么元宇宙的爆发点也就来临了 。
沈旸
2022年1月5日 , 在一年一度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 , 英伟达公司发布了正式版本的开源平台Omniverse 。 Omniverse是英伟达为科学研究、模拟仿真、内容创作等构建的云平台 , 用户可以在其共享的虚拟空间中实时协同工作 。 Omniverse也因此被称为“工程师的元宇宙” 。
与2020年发布的测试版、2021年发布的付费企业版相比 , 如今的Omniverse将向全球数百万个人创作者免费开放 。
近来 , “元宇宙”的概念常常引发IT圈对于既有概念的争论:什么是数字化?什么是数字化转型?之前的信息化是不是过时了?最近几年出现数字中台、数字孪生、数据湖这些概念后 , 传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不是该被业务中台替代了?
要想从这些纷繁芜杂的概念中跳脱出来 , 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数字化” , 不妨找一个纯粹的数字化场景 。
电影《黑客帝国》《西部世界》《失控玩家》展示了人类生活在数字世界里的可能形态 。 其中《西部世界》提供了一个走向元宇宙的技术方法——观察一个人 , 把他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的一切 , 都用AI一遍又一遍地模拟 , 直到误差为零 。
这样的方法 , 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实践 。 比如有些智能汽车的开发者一开始就是把程序放在GTA(《侠盗猎车手》)游戏中去训练的 , 也有些智能汽车对AI的训练过程是通过摄像头不断观察周边环境 , 并记录人类的操作 , 同时不断地与AI自己的判断进行比较 , 直到AI最终也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去驾驶汽车 。
大数据的训练可以让AI迭代速度非常快 , 而且车也是一个相对标准的操作对象 。 因此 , 如果全世界所有驾驶员都在教AI怎样开车 , 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会非常快 , 哪怕只是依靠摄像头 。
那么 , 说到元宇宙 , 它落地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呢?
4G普及后 , 视频和短视频的普及速度非常快 。 今天 , 许多人在搜索信息时 , 会从文本平台转向短视频平台 。 因为视频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场景 , 其信息损失和偏差比文字要小得多 。
以视频为例 , 如果AI需要运用一个人的所有数据来做训练 , 那它需要多大的数据量?成本有多高?如果本地无法处理 , 是否可以在云上计算这些数据呢?这个问题要考虑如下参数:
第一个参数是分辨率 。 人眼的分辨率大概是5亿像素 , 这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参数 , 现在的手机已经出现1亿像素的摄像头了 , 基本上能达到要求 。
第二个参数是刷新率 。 人眼对于120赫兹以上的刷新率是几乎察觉不到变化的 。 电影24帧不会让人觉得卡顿 , 玩射击游戏的电竞屏做到144~240赫兹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人的要求 。 人类对世界并不需要一个连续的采样 , 只要有限的数据就可以满足人的感官 。
最后一个参数是延迟 。 人接收信息并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网上有一些简单的程序能给人做测试 , 比如一个红色的页面 , 指示人在页面变绿时按下鼠标 。 人类的平均反应时间大概为200~250毫秒 。 大脑的反应慢一点 , 如果是经过小脑 , 反应速度会快一点 , 那也叫下意识的动作 。 假设人的极限反应时间是100毫秒 , 如果AI能在自动驾驶时把判断和操作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 那它的速度是快于大部分人类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