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是不是下一个寒武纪不好说 , 毕竟商汤的收入规模要远强于寒武纪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对商汤的估值必须回到老生常谈的技术优势和商业化能力上 。
困局:研发还是盈利?
研发大于收入 , 也是2021年上半年 , 商汤的尴尬 。
2020年 , 情况要好一些 , 商汤科技收入34.46亿元 , 研发费用24.54亿元 , 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5.78亿元 , 于是有一种声音认为 , 只要商汤减少研发类的支出 , 就可以实现盈利 。
这也正是商汤们两难的地方 。
商汤科技将自身定位为用技术赋能百业、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型公司 , 自主研发并建立了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 以2020年收入计算 , 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 , 在国内也是最大的计算机视觉(CV)软件公司 。
商汤的收入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板块 , 通过销售软件应用许可、软硬件一体产品解决方案和软件订阅费实现收入 。
具体来说 , 比如为小米、vivo等品牌设备提供人脸解锁、智能影像等功能解决方案;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安检通道的“智能旅客安检系统”提供人脸识别技术;为商超提供AR导航、互动等服务 。
和政府打交道的智慧城市业务增长最快 , 不过这部分业务会受到如人口增长和政府财政政策变化的影响 。
智慧生活业务商业化进展相对缓慢 , 2021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收入下滑 。
智能汽车业务还不成规模 , 自动驾驶的吸金能力被验证之后 , 从传统车企 , 到互联网企业 , 再到AI企业 , 谁都想分一杯羹 , 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
研发 , 是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前提 , 这三年半 , 商汤累计发生的研发支出近70亿元 , 也是AI软件公司无法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 。
减少研发投入 , 不利于技术优势的积累 , 不减少研发投入 , 迟迟见不盈利 。 从其募集资金的投向来看 , 60%用于研发 , 也并没有要减弱研发的倾向 。
研发绝对值无法降低 , 只能寄希望于规模性 , 即每一份研发支出回报上的提升 。
一方面 , 尽管商汤的Sensecore能缩短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时间 , 具有效率优势 , 但在为数据更新、系统迭代提供稳定的商业生态上有所欠缺 , 通过数据喂养出“智能度”进程会受阻 。
另一方面 , AI落地的场景碎片化 , 项目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 导致研发成果难以复用 , 制化方案多于标准化方案 , 研发方面的支出无法被摊薄 , 盈利就变成了镜花水月 。
研发和盈利 , 是商汤在未来很长时间里的左右两难 。
此外 , 数据安全也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
旷视科技在施行注册制的科创板 , 在注册阶段 , 被问询了两轮 , 两轮都涉及到数据安全 。 一轮是具有普适性的问题 , 比如获取、处理使用数据的合法性 , 网络安全审查对其的影响等 , 第二轮涉及到具体客户 。
从2021年发生的诸多事来看 , 隐私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 , 也是悬在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头上的一把剑 。
参考文献:
<1>《商汤科技3年半亏掉243亿 纯AI赋能模式能走多远》 , 新浪财经
<2>《四天翻倍 , 商汤唤醒港股科技股》 , 巴伦周刊;
<3>《商汤现出了快手相》 , 字母榜;
<4>《商汤2000亿 , 旷视稳了?》巨潮WAVE;
<5>《商汤科技 , 全球“最贵”AI独角兽》 , 财熵
【商汤科技,情况有点不妙】(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