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indle一家独大到国产品牌百花齐放,数字阅读市场未来仍可期

当“Kindle或将退出中国市场”冲上微博热搜时 , 许多人才想起自己抽屉里也有一台闲置的Kindle 。 短短8年时间 , 亚马逊旗下的这款电子书设备 , 就从中国市场的“阅读神器”到如今风光不再 。
是电子阅读器的生意变得不好做了?采访人员注意到 , 就在Kindle不断丧失中国市场优势之时 , 掌阅、文石、科大讯飞等企业纷纷投身数字阅读领域 , 竞争逐渐走向百花齐放 。 无论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 , 数字阅读市场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
“阅读神器”Kindle增长乏力
“售价高达399美元 , 上架6小时却全部售罄 。 ”2007年 , 亚马逊公司推出首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 , 便迅速掀起波澜 。 亚马逊也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书籍零售商 。
2013年6月 , Kind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 低价甚至亏本甩卖的硬件策略 , 令其独领风骚 。 仅用3年时间 , 中国就成为Kindle设备销售全球第一大市场 。 到2018年 , Kindle在中国已累计销售数百万台 。 相对应的 , Kindle中国电子书店的书籍总量也接近70万册 。
然而 , “阅读神器”的光环却于近几年开始消退 。 “我已经很久没连上网了 , 无线传输文件和推文也经常失效 , 用数据线导入又太麻烦 。 ”谭同学表示 , 自己的Kindle已“吃灰”大半年 。
采访人员走访发现 , Kindle被用户吐槽最多的问题 , 都可归结为硬件和软件创新上的缓慢:刷新率低 , 翻页闪屏跳屏明显;读取速度太慢 , 容易卡顿闪退;墨水屏容易磕碰损坏 , 稍不留神就会留下无法修复的光斑;仅支持黑白屏呈色效果 , 无法呈现彩色配图书籍 。
针对此次“退出中国市场”传闻 , 亚马逊回应称 , 仍致力于服务中国消费者 , 部分机型目前在中国市场售罄 。
国产厂商后起直追百花齐放
【从Kindle一家独大到国产品牌百花齐放,数字阅读市场未来仍可期】读Kindle的人都去哪了?在时间上 , Kindle多了短视频这一重量级竞争对手 。 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 , 2020年用户平均单次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时长为79.3分钟 , 有声阅读时长为62.8分钟 。 而2020年短视频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达到110分钟 , 容易“上瘾”的短视频不断蚕食人们的时间 , 也包括阅读时长 。
回到电子阅读器赛道 , Kindle也被国产品牌后起直追 。 汉王、翰林、掌阅、当当、京东、科大讯飞等厂商陆续投身其中 , 从几百元的亲民款到5000元上下的专业款 , 市场竞争逐渐走向百花齐放 。
这些国产阅读器在高清墨水屏、印刷级观感、强续航、大内存、冷暖双色等硬件条件上与Kindle无异 , 甚至还“花式创新” , 小至5.84英寸可像手机一般阅读 , 大至13.3英寸方便无纸化办公 。
拥有海量正版电子书资源的阅读APP的存在 , 也让Kindle被大量读者抛弃 。 “微信读书里面书很多 , 想看的几乎都有 , 而且基本上等于免费 。 ”谭同学就说 , “既然能够免费看 , 我为什么还要费劲买书再导入Kindle?”
据阅文集团2020内容合作伙伴大会公布的数据 , 微信读书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1亿 , 其中纯出版类用户的日活跃量超过200万 。
数字阅读市场潜力巨大
无论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 , 数字阅读市场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 相关数据显示 , 2018年以来 , 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2020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72.1亿元 , 预计2022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53.9亿元 。 数字阅读潜力巨大 , 也让移动阅读赛道烽烟不断 。
“阅文、掌阅等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 , 实际上瞄准的是整个网络文学市场 。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 , 这些公司绝不是简简单单卖硬件 , 而是想以此为入口 , 背后是一条生态链 。 “数字阅读本身可以延伸出一个巨大的产业 , 打造优质IP已成为行业盈利的关键一环 , 影视改编和有声书制作市场等等都是优质IP变现的主要形式 , 甚至延伸到游戏、IP乐园等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