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打盹”的时候,中俄正大力争取非洲的矿产资源( 二 )


在巴西 , 像宁波舟山港集团这样的中国大型企业与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Vale)达成了利润丰厚的协议 , 计划将后者出产的铁矿石出口到中国大陆进行加工 。 在拉丁美洲之外 , 中国和俄罗斯也在他们的“后院”欧亚大陆不断探索扩张机会 。 俄罗斯政府承诺将在其国内矿产项目上投资超过15亿美元 , 希望到2026年成为稀土元素大国 , 这对他们的长期经济前景至关重要 。 与之稍有不同的是 , 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战略重点放在蒙古 , 中国公司已经对那里的采矿业务进行了大量投资 。
就像对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样 , 稀土的开采也日益成为了一个政治问题 。 至少在西方国家 , 政府和私营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对国内外此类采矿活动的潜在破坏性影响保持敏感 。
除了开发更多对环境无害的开采技术(并且它们在经济上仍要是可行的) , 西方国家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增加矿产资源的获取 。 其中应该包括开发国家战略关键矿物储备 , 以便在供应短缺时使用——就像今天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SPR)一样 。 此外 , 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寻求矿物的回收利用、矿产的替代品和勘探技术 。 在那些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经济影响的地方——如海底甚至外太空——后者对于稀土矿藏的发现尤其重要 。
事实上 , 在小行星上采矿的可能性已经激起了地缘政治大国将其作为稀土元素替代品的兴趣 。 小行星采矿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铁、镍和铂的供应 , 而这将减轻采矿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并减轻人们对不断恶化的气候条件的担忧 。 尽管开展这样的任务将花费不菲 , 但在俄罗斯、中国和美国 , 这样的行动被认为是太空扩张政策的一部分 。
关键矿物对能源转型和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为了确保这些资源的获取是对环境无害、负担得起和可靠的 , 国家和私营企业如何决策将带来深远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社会影响 。
本文作者是福布斯撰稿人 ,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译 Vivian 校 李永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