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京发布:十大年度科学流言揭晓( 二 )
2022科学跨年系列活动以“引领科学传播新风尚 , 打造科技文化新品牌”为主题 , 由北京市科协联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 , 共包括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2022科学跨年之夜、北京科学中心科学时光趴、科技冬奥宣传月、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等六大科技科普活动 , 在“两节”前后迭期推出 , 丰富市民节庆文化生活 , 服务市民在京过年过节 。

文章图片
图7/7
(图说)△2021年度十大“科学”流言
2021年度十大“科学”流言及传播规律解析
(一)年度流言规律之:混淆概念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 , 将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进行混淆 , 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 , 很容易上当受骗 。
典型流言
1 。 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
流言:
要立即停止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 , 否则将导致病毒突变 , 产生“免疫逃逸” 。
真相:
“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 “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 , 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 。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 , 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 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 。 即使没有疫苗 , 病毒感染人体之后 , 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 , 在这种压力下 , 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
另一方面 , “病毒增加几个突变 , 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 。 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 , 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 , 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 , 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
反之 , 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 , 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 。 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 , 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
2 。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用前要抖一抖
流言:
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 , 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 , 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 , 否则会致癌 。
真相:
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 。 但在消毒过后 , 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 , 才进行包装 。 此外 , 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 , 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 , 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 也就是小于10μg/g 。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 , 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 , 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 。 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 , 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 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 。
(二)年度流言规律之:成见效应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 , 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 , 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 。 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 , 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 。
典型流言
3 。 核能供暖的热水带有核辐射
流言:
核能供暖的热水都带有核辐射 , 如果暖气管道发生泄漏 , 后果不堪设想 。
真相:
核反应产生的热量 , 首先经过层层介质转换以后才进入居民家中 , 因此暖气管道中不会带有核辐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