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采访人员:李玉雯 每经编辑:廖丹
NFT(非同质化代币)正在中国快速兴起 , 当前被人们习惯性称为数字藏品 , 在叠加元宇宙热潮的背景下 , 数字艺术会迎来怎样的发展?
1月18日 , “第七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在线上召开 , 亿评科技董事长、元気星空创始人孔中在演讲中表示 , 数字艺术加NFT已经形成从单人作品到系统作品演变 , 人工智能也深度参与了这一发展过程 , 并对NFT早期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 与此同时 , 人工智能与艺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 , 其在数字艺术里呈现出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 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艺术的视角 。
艺术NFT作品至少有三个参与方
孔中表示 , 人类艺术发展了很多年 , 数字艺术跟区块链结合以后 , 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 其中 , 数字艺术加NFT已经形成从单人作品到系统作品演变 。
这里如何看待NFT?“我们觉得好的NFT、符合区块链精神的NFT , 实际上是由很多的要素构成的 , 至少包括多模态的交互 , 这里多模态其实是对艺术图形表现形式的多维 , 它不光有2D、3D , 不光有图片 , 还有文字、声音、视频 , 并跟区块链形成了交叉 。 ”孔中说道 。
同时 , 在发展过程中 , 人工智能也深度参与其中 。 虽然目前看到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 , 但是人工智能对于NFT早期的发展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所以在多领域的交叉环节中 , 我们把数字艺术称为交叉的中心 , 不管是从元宇宙还是到跨界艺术、智能产品 , 最终在中心汇聚成了数字艺术 。 ”在孔中看来 , 一件艺术NFT的作品至少应该有三个参与方 。
其一是艺术家 。 艺术家是整个创意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和精神导师 , 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理念 , 积累了其创作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具象表达以及影响力 , 这构成了艺术家的核心要素 。
其二是人工智能的开发者 , 即框架产品以及算法工程师 , 同时要用工程的角度来实现作品 。
除了这两个角色之外 , 跨界的设计师也变得非常重要 , 他能够把整个产品的视觉呈现和交互设计 , 甚至创意编程都融合到一起 。
“这三个角色的融合 , 我们称之为数字战队 。 ”孔中表示 , 以上几个角度就说明了NFT不再是一个单人作品 , 不再是艺术家个人孤独的创作 , 它是一个系统产品 。
人工智能与艺术有着天然的关联性
“万物皆可NFT 。 ”孔中举例道 , 去年10月 , 元気星空跟百度共同发起“数字彼岸”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计划 , 在此计划中 , 艺术家、交互设计师、算法工程师形成一个组合 , 每位艺术家会选择其较为擅长、更有艺术想象力的赛道 , 与人工智能结合来创作全新的数字作品 , 最终这些数字作品会被铸造成数字藏品 , 通过区块链进行发行和传播 。
据孔中介绍 , 从市场整体来看 , 目前NFT的作品中美术类作品还是主流 , 但美术类作品已经不单单是画家 , 雕塑家、影像创作者都会参与其中 , 他们通过自身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 对于数字世界的不同想象 , 然后来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品 。 音乐和视频会是NFT下一个重要的发展赛道 。
在此推动下 , 会不断有虚拟世界的原生作品出来 , 从作品本身的虚拟到创作者的虚拟 , 这个过程与人工智能结合 , 一定会擦出多样性的火花 。
孔中以当代油画家余润德参与数字艺术创作的作品举例道 , 人工智能学习和领会余润德的创作思路 , 以及他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 , 从而形成算法 , 由算法来生成新的作品 。 在这里 , 余润德扮演了一种精神 , 而不是一个技法的使用者 。 他向人工智能讲述他的认知 , 而人工智能并没有完全模仿他的技法 , 而是重新诠释他的思想 , 同时进行提升与演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