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8日消息(采访人员覃勇)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 ,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日在京揭晓 。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8次 。 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 ,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 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 , 对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11日 , 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 , 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 。 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 , 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据悉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 , 2016年1月批准立项 。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 , 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 , 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 。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和10月16日 ,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 , 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 , 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 , 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 , 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 神舟十三号入轨后 , 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 3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 , 其间将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 , 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 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 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 , 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 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 。 长期以来 , 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 , 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 , 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 ,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 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 , 成功生产出淀粉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取得原创性突破 。 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
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下午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 , 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中国超算应用团队 。 这支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 , 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 在这项工作中 , 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 , 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 。 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 , 研究团队有效模拟了一个深度为10x10(1+40+1)随机量子电路 。 与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200秒完成百万0.2%保真度采样任务相比较 , “顶点”需要一万年完成同等复杂度的模拟 , 该团队SWQSIM应用则可在304秒以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 , 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 , 一举打破其所宣称的“量子霸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