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采煤故事:黑暗中凿出光明
黑暗中凿出光明
在爷爷的故事里 , 在爸爸的脸上 , 冀宏波无数次“见过”煤矿 。 黑漆漆 , 脏乎乎 , 到处充满了危险——一般人都是这样的印象 。
长大后的冀宏波 , 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下到矿井里时 , 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不已 。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上湾煤矿 , 采煤早已不是想象中黑暗、危险的场景 。
冀宏波的爷爷冀廷贵 ,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煤矿工人 。 那会儿习惯把煤炭开采叫做“掏煤” , 煤窑口只有不到半米高 , 所有人只能握着铁锹爬进去掏煤 。 黑洞里 , 照明用的煤油灯熏得人鼻涕眼泪直流 。 一天下来 , 从头到脚 , 从里到外都裹上了厚厚的煤泥和黑土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冀宏波的爸爸冀永平参与了上湾煤矿建设 。 工作面宽敞了些 , 但矿井依旧黑暗 。 井下唯一的光源是头顶那束随着劳作而晃动的矿灯 , 那是他们活着的信号 。 冀永平每天背着40多斤重的树脂炸药 , 从井口下去要走1000多级井阶 , 走一步 , 蹾一下 , 工器具叮当作响 , 然后还要在井道里走几公里才到工作面 。 工作时 , 钻眼爆破 , 矸石飞溅 , 危险无处不在 。
2012年 , 冀宏波大学毕业 , 想回神东工作 。 妈妈急了 , “你爷爷、爸爸和妈妈 , 都在煤矿工作 , 咱家就不能换换门庭?”
冀永平给儿子讲爷爷怎么掏煤背煤 , 讲自己在矿上的经历感受 , 讲井下的辛苦与危险 。 这是这位煤矿工人与儿子最正式的一次谈话 。 最后他说:“你自己拿主意 。 ”
冀宏波还是回到了神东 。 他在基层干了两年 , 因为表现优秀进入机关管理岗位 。 可几年后 , 他又主动报名竞聘下井 。 旁人觉得他自讨苦吃 , 但是他明白 , 在神东 , 已有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监管网络 , 生产安全性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
2018年 , 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在上湾煤矿投入运行 , 这个工作面有3层楼高 , 年采煤能力超过1600万吨 。 如此大的产量 , 每个班井下却只有20人左右 , 没有人直接和煤接触 , 生产都是智能化电脑控制 , 人们把采煤人叫“白领矿工” 。
冀宏波小时候 , 和矿上的孩子最常玩的游戏叫“找爸爸” 。 每天矿工们下班 , 除了眼睛和牙齿 , 全身都是黑乎乎的 , 分不清谁是谁 。 如今 , 冀宏波操作摇臂 , 一刀走一遍 , 就是数百吨煤 , 切下的煤自动进入刮板输送机运走 , 这种生产方式 , 被称为“挖煤不见煤” 。
奶奶刚来时 , 矿区连一棵草都不长 , 如今矿区有了生态保护带 , 长起了绿草红花 。 看到冀宏波工作的视频 , 奶奶惊讶地说 , “这也叫掏煤?”
爷爷的照片就挂在墙上的镜框里 , 爷爷也会看到视频里播放的一切 , 听到孙子所讲的一切 。 一个家庭 , 祖孙三代的命运连接着煤矿 , 连接着国运和时代 。
如今 , 矿区再也不流行“找爸爸”的游戏了 。 人们更愿意去想象 ,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雨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