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凌源钢铁集团张宏艳(右二)劳模创新工作室员工正在交流技术改造心得 。 王 淼摄
在辽宁省朝阳市 , 凌源钢铁集团炼钢轧钢现场都是熟练工人在操作 。 偌大的生产线不会为新人练手或者技能比赛而停歇 , 怎么办?张宏艳牵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轧钢模拟仿真实训室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 通过VR连线 , 虚拟现实的场景就投映到电脑操作台 , 技术工人可以完全仿真地进行实战培训 。
“大型钢企较早开始了智能制造的探索 , 我们得快速赶上来 。 ”张宏艳告诉采访人员 , 她所在的凌钢第二轧钢厂系统升级改造即将进行 , 智能制造集中操作的实训必须提前进入状态 。 围绕张宏艳劳模创新工作室 , 已集结创新骨干23人、创新专业小组7个 , 辐射创新职工近300人 。 该工作室创立以来 , 已经完成创新项目33项 , 累计创造效益500多万元 。
劳模一枝花 , 带动千万家 。 为在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中充分发挥劳模和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 辽宁省总工会把创建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有效载体 , 累计投入8580万元 , 支持创建各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4658个;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1.2万项 , 其中8957项成功转化 , 申请专利3589个 , 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756亿元 。 与传统劳模的印象不同 , 坐落于沈阳沈北新区北方软件园内的张桂平劳模创新工作室 , 站在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上显得十分“前卫” 。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桂平介绍 , 工作室侧重培养大学生 , 组织学生为千户规上企业建网站 , 为万户小微企业建网店 , 提高企业网络化生存能力;通过研发沈阳市智慧工业云和链上辽宁产业地图与生产要素供需平台等 , 完成了全省14个城市、100个区(县)、24个重点产业链、88个经济区的13万户工业企业和19万工业产品的数字画像 。 与此同时 , 大国工匠的培养模式确保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
“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的头雁作用 , 成为培养后起之秀的大平台 。 ”辽宁省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章楠说 , 创新工作室创建以来 , 累计提出职工合理化建议达15万件 , 实现职工技术革新3万项、发明创造1.2万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6320项 。 省市工会对创新工作室实施目标管理 , 不搞“一评永逸” 。 奖励贡献突出的 , 对每个创新工作室给予2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 。 对工作不连续、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创新工作室 , 还会撤销命名予以摘牌 。
对于大的技术攻关项目 , 能不能在广大劳模和技术能手之间开展联手协作?
【辽宁创建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一枝花 带动千万家】辽宁各地探索建立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 鼓励各个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加强横向联合 , 自由结对、联建共创 , 打破行业、单位行政隶属关系 , 打破体制障碍 , 出台对创新工作室联盟的资金扶持政策 。 不久前 , 经沈阳市国防工会牵线搭桥 , 沈阳航天三菱公司等8家企业的14个技术难题 , 被中航沈飞(集团)公司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发标企业外的13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揭榜” 。 沈阳航天三菱公司工会主席辛荣勤感慨道 , 联合“揭榜挂帅”攻克技术难题的创新之举 , 帮了企业大忙 。
一花独开不是春 。 创新工作室联盟放大了人才聚集、集智创新、技术传承功能 。 抚顺市总工会在辽宁省率先成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 由70家各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各级劳模工匠近500人组成 , 深度推进校企协作、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 实现了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资源共享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孙潜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