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物理学家马兆远推新书:从“制造”到“智造”】马兆远这个名字前有好几个头衔——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 数字化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主任 ,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终身教授 。
马兆远出生在太行山里的小山村 。
17岁那年 , 他通过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本科 。
25岁 , 他获得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 师从“超冷原子之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基思·伯内特爵士 。 随后开始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 师从“激光冷却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菲利普斯教授 。
2009年 , 30岁的马兆远回国进入中科院 , 为中国空间站“天宫四号”设计了世界第一个空间冷原子实验平台 。
6年后 , 他却意外地辞职了 。 他说 , 自己要作为一个实践者 , 从前线去了解中国的实体工业 。
2022年初 , 马兆远出版了新书《智造中国》 。
文章图片
《智造中国》讲的是什么?
《智造中国》这本书中讲述了后工业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 细致地分析了AMRC模式的案例 , 讲解了整个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
什么是AMRC?马兆远告诉采访人员:“AMRC(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Center)是谢菲尔德大学的工业研究院 。 AMRC模式简单来说是 , 大学通过强大的工业技术交付能力 , 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服务 , 最终吸引了大量工业企业在周围投资建厂 。 研究中心也为这些工业企业培养了本地年轻人 , 年轻人通过在这里学习工业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 。
因为开启了AMRC模式 , 谢菲尔德大学的工科研发收入先后超过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 , 居英国高校第一 。 波音公司、迈凯伦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企业 , 选择在AMRC周边买地设厂 , 研究中心所在地周边的就业率从4%上升至86% 。 ”
马兆远向采访人员谈到 , 在1980年代 , 英国谢菲尔德是非常典型的锈带城市 , 曾以钢铁工业闻名 , 不锈钢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 当时这里陷入困顿 , 工厂倒闭 , 就业减少 。 但近年来 , 英国通过谢菲尔德大学 , 把一个城市从锈带区变成了一个高端制造业聚集的城市 , 而且这只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实现 。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 , 大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 大学运用自己的科研能力 , 为当地的企业做研发服务 。 因为很强的工程方案解决能力 , 波音把在欧洲的第一个工厂建到了谢菲尔德大学旁 , 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迈凯伦等大型国际品牌的工厂都搬到了谢菲尔德大学旁边 。 他们的供应商也跟着过来 , 使这座城市过去十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他透露 , 自己现在正在深圳搭建这么一个平台 。
“我是做实验物理的 , 物理是实验科学 , 我们一定要自己做样本 。 一定要亲自上手 , 把东西做出来才是最有价值的 。 我们正在和深圳方面沟通 , 推动南方科技大学和央企合作 , 政府、大学、企业一起构建这样的一个平台 , 做个样板出来 。 ”
文章图片
马兆远
人比人工智能强在何处?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 , 为何要专注于做这块工作?
马兆远说 , 社会改造本身就是大学教授应该去做的事 。 现在 , 他80%的精力在研究制造业 , 另外20%的精力在人工智能的科研 , “我更关心人类从事哪些工作是20年后与机器比较起来还是有竞争力的 。 我上一本书的书名叫《AI-NOT , 人工智能之不能》 , 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工智能 , 基于图灵机的这种人工智能 , 有哪些东西是做不了的 。 这是非常严肃的数学问题 , 只有数学上证明这件事儿AI做不了 , 我们才觉得放心 , 而不是伦理上的讨论 。 未来 , 我们想划出来人的思维结构跟机器之间的边界在哪儿?这将来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 , 你不希望今天教给孩子们的技能 , 在当他们长大的时候 , 发现机器干得比他好 。 所以 , 今天就要想明白 ,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哪些技能 , 他们具有终身的优越性 , 人类终身的优越性 。 我希望做到的是 , 从数学上去证明这种终身优越性是存在的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