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工作坊:人类增强+记忆哲学( 二 )


咖啡工作坊:人类增强+记忆哲学
文章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 闫宏秀
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则从新的数据科技背景下进一步探究了记忆哲学的新动态 。 对记忆而言 , 当前数据科学与技术不仅能够以数据存储的形式将记忆进行留存 , 还能够开启一种真正的自动记忆行为 。 记忆与记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 。 微软公司的“我的数字生活”(My Life Bits)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 此外 , 数据科学与技术在记录人类的一切的同时 , 还可以构建数据自然界 。 这种数据自然界与人类传统的生存空间一样 , 也可以是记忆的存在场所 。 这个场所既是记忆外化或记忆延伸 , 还使数据对人类记忆的外化走向人类记忆的内化 。 此种内化构成了对记忆本体论的冲击 , 与这种冲击相伴而至的是数据的真实性与记忆的真实性问题 。 当探讨“我记得我昨天看到小明摘玫瑰花”的真值时 , 完美记录一切并毫无遗漏地保留一切的数据科学与技术(如摄像头) , 为“我昨天看到”和“小明摘玫瑰花”提供了客观确证 , 确保了“我记得”的有效性 , 进而推进和完成关于“我记得我昨天看到小明摘玫瑰花”真值的探讨 。 在这里 , 记忆之真与数据之真关联在一起 。 在二者的关联中 , 记忆伦理的数据之维不可忽视并被学界日益关注 。 基于目前主要的三种方式:新技术背景 , 探讨由数据而形成的新兴记忆所涉及的相关伦理问题 , 大数据背景下的记忆伦理分析 , 以及基于数据伦理的视角探讨被深度数据化的记忆对现有伦理观念的挑战 , 可以发现 , 记忆伦理中数据之维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寓居于数据中的记忆 , 可以是基于数据的记忆 , 也可以是独立的数据记忆 。 因此 , 记忆伦理的问题可以是基于数据的记忆问题 , 也可以是一种新伦理 。 这需要调整关于记忆伦理问题的研究视域 , 将其转换为以数据作为记忆的存在场域与数据对记忆的塑形为切入点 , 以此进入对记忆伦理问题的考察之中 。
咖啡工作坊:人类增强+记忆哲学
文章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 郁锋
华东师范大学的郁锋老师则探讨了遗忘的认知德性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家和认识论者开始关注遗忘在人类认知中的积极作用 。 他们中的一些人明确表明 , 遗忘不仅是一种认知德性 , 而且对认知内容和认知辩护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此外 , 在传统在中国道家 , 尤其是庄子哲学中 , “忘”是一个基本概念 。 在以往文献中 , 对庄子“忘”思想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其伦理修身意义 , 郁锋进一步探讨庄子“忘”对当代认识论的影响 。 其核心内容可扩展为坐忘、相忘、两忘、两忘 。 坐忘立足于个体 , 主张个体摆脱“形”与“知”的困境;相忘谈个体之间的关系;两忘试图消除客观与主体的区别 , 指向无我的境界(忘记“忘”) 。 “忘”也是实现真我、获得真正知识与智慧的途径 。 《庄子·大宗师》中“知天之所为 , 知人之所为者 , 至矣 。 知天之所为者 , 天而生也 。 知人之所为者 , 以其知之所知 , 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天者 , 是知之盛也”道明了忘的认知德性 。
【咖啡工作坊:人类增强+记忆哲学】咖啡工作坊:人类增强+记忆哲学
文章图片

咖啡室的讨论
此次咖啡工作坊主要是从记忆哲学切入 , 在四个小时内浓缩进行 。 该工作坊的总体设计是突出增强技术讨论的理论维度、热点维度、趋势维度以及问题维度等四方维度 , 最终为应对增强技术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