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走澳洲市场后,真维斯中国能否“三十而立”?( 二 )

\n

毕竟 , 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的第25个年头 , 这家主打牛仔和休闲服饰的传统服装品牌同样因为没能看到业绩回暖的曙光 , 最终迎来被卖掉的尴尬结局 。

\n

2018年8月 , 真维斯母公司旭日集团发布公告称 , 拟以8亿港元将连年亏损的内地服装零售业务即真维斯品牌出售给集团创始人、大股东杨钊和杨勋兄弟 , 集团将不再参与任何亏损的业务 , 并以室内设计、装修服务以及金融服务为重点 。

\n

资料显示 , 由早期一间制造牛仔裤为主的小型加工厂 , 发展为以中国香港地区为中心的多元化跨国企业的旭日集团始创于1974年 。 1990年 , 该集团收购真维斯 。 三年后 , 真维斯在上海开设了内地市场首家门店 , 并借此打开了进军内地市场的“大门” , 至今已有27年 。 有数据显示 , 2012年 , 真维斯在中国内地门店数量达到2800家的顶峰 。

\n

然而 , 在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 , 这个昔日的巨头也显露出一些“有心无力” 。 根据此前旭日集团披露的财务数据 , 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前5个月、2017年12月31日的前12个月、2016年12月31日的前12个月 , 真维斯中国内地业务分别获得税前利润-4532万港元、-5045.3万港元、3119.9万港元;税后利润-4594.2万港元、-4509.6万港元和6674.7万港元 。

\n

CIC灼识咨询总监姜骁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 目前 , 真维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难以满足现在新一代消费者对于服装市场的追求 。 一方面 , 传统性价比的模式受到互联网电商的冲击 , 已经不复存在 。 另一方面 , 真维斯又没能够通过改变形象进行品牌升级以满足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和设计的追求 。 反观 , 如太平鸟、美特斯邦威甚至海澜之家等 , 都在近年对于品牌形象进行了重塑 , 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 此消彼长之下 , 真维斯在中国发展愈发进入困境 。

\n

上述说法或有迹可循 。 近日 , 一家真维斯门店的店员向记者坦言 , 行业竞争压力很大 。 记者注意到 , 在该家门店的旁边是同为主打休闲服饰品牌森马的一家两层门店 , 相比这家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的真维斯门店 , 森马则“阔绰”许多 , 与之对应的 , 森马的客流量也稍大一些 。

\n

“虽然目前各大品牌都有折扣 , 折扣力度也差不多 , 但就我个人而言 , 考虑真维斯的机率不是太大 。 与同价位的国际品牌相比 , 真维斯缺少时尚元素;与类似的休闲服饰品牌相比 , 真维斯可供选择的品类又较少 。 ”谈及对真维斯品牌的印象 ,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坦言:“实在没有特别之处 。 ”

\n

“在中国服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 品牌需要找准和突出自己的定位 , 在设计和营销上多下功夫 , 才能站稳脚跟和突围而出 。 ”姜骁潇如是表示 。

\n

记者 马云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