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智能快递柜 快递“最后一百米”之困( 二 )

  多样需求 精准配送

  实际上 , 多样化的配送模式一直受到政策鼓励 。 2013年 , 国家邮政局正式出台文件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及社会资金 , 投入快递服务末端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施建设并推广使用 。 2015年 , 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 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 。 2018年 , 国务院发文鼓励地方将推广智能快件箱纳入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等项目 。

  如何提升收件体验 , 让代收服务规范发展?杨达卿表示 , 在代收点设置上就需要建立标准 , 除了相应运营资质外 , 代收点需要具备存放的专业场地及货架等设备 , “用专业门槛保障专业化服务 , 推进快递+社区便利店这种服务协同的专业化、标准化” 。

  徐勇则认为要更加凸显消费者的选择权 , “比如可以让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选择是送到家中还是快递柜或代收点 。 不同配送 , 成本不同 。 ”在徐勇看来 , 未来改善的方向之一是用价格杠杆区分不同配送服务 。

  无论是采用直营模式的京东、顺丰 , 还是实行个人承包制、网点加盟体系的申通快递、圆通速递等公司 , 都正面临这样的用户需求变化:更高效的门对门服务、更精准的信息跟踪需求 。

  对此 , 杨达卿认为 , 对接需求变化的思路之一是提升服务流程的在线化和票据单证电子化 , “所有交易环节透明化 , 便于消费者从快递企业或快递信息平台查询和精准追踪” 。 邵钟林认为 , 目前各类快递配送服务的差异在于经营体系不同 , “每家快递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网 。 相比之下 , 采用直营模式的企业对末端配送的服务更敏感 , 服务更优质价格也更高 , 因为它的利润直接源于市场和消费者” 。

  “下游配送产业遇到的负面影响来自于上游产业 , 目前国内快递企业的品牌集中度很高 , 但市场集中度低 。 ”徐勇解释说 , 国内前10家快递企业已占到了近95%左右的市场 , 但每家所占的份额很低 , “快递服务的整体提升还有赖于产业重组 , 当价格战打不动的时候 , 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重组” 。

  在徐勇看来 , 目前的快递市场仍需培育 , 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 对服务品质的要求还不是特别高 , “像一些需要低温运输的产品还在常温甚至高温运输 , 这都是今后快递服务升级、消费升级必须完善的地方” 。

  伴随快递市场成长的还有数百万人的快递员群体 。 进入2020年 , 快递员与快件处理员已按照技能标准分别设置为5个等级 。 “这是对快递员技能标准的强化 , 今后快递市场的数字化发展是趋势 , 在物联网环境下 , 人、车、货、场、道都在互联互动 , 快递员也需要改变过去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服务 , 向技术赋能的服务转变 。 ”杨达卿说 。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朱彩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