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供货不足 国内折叠屏产业成熟有待时日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刘灿邦
近期 , 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密集发布多款折叠屏产品 , 从进口到国产、从低端到高端 , 折叠屏供应链现状受到关注 。
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采访时 , 维信诺相关负责人表示 , 折叠屏不仅是一项显示技术 , 更是整合了显示产业上下游创新能力的技术平台 , 这其中 , 产业协同很重要 。
业内普遍认为 , 目前国内供应链已有较大进步 。 例如在面板方面 , 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等均向量产的折叠屏手机供货 , 衡量可折叠面板性能的弯折半径、弯折次数等均有较大提升;国产的UTG玻璃、铰链集成产品、驱动芯片等也处在送样检测或同步开发阶段 。
虽然不少国内供应商具备适配折叠屏产品的技术 , 但尚未实现量产出货 。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还没有达到足够规模 , 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 , 手机厂商不会将有限订单分派给多个供应商 , 因此 , 折叠屏的市场接受度及出货量将是决定供应链成熟度的重要因素 。
从各方预测来看 , 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未来几年将实现数倍增长 , 供应链厂商也在积极储备技术、扩充产能 。 然而 , 从采访人员采访来看 , 各方对折叠屏前景仍有分歧 , 一是在重量及厚度上有明显痛点 , 二是实用性未取得大众认可 。 CINNO Research资深分析师刘雨实向采访人员表示 , 折叠屏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力求补齐短板的同时 , 尽可能强化折叠屏独特应用场景 。
可折叠面板将持续创新
【量产供货不足 国内折叠屏产业成熟有待时日】在折叠屏供应链中 , 面板厂商毫无疑问处在核心位置 。 目前 , 三星、LGD、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天马等主流OLED面板厂商均有自己的折叠屏方案 。 就设计和应用来说 , 根据终端消费需求的不同 , 柔性显示终端形态主要为上下折叠、左右内折以及滑移和卷曲等 。
在现有折叠产品中 , 小米MIX FOLD由华星光电供货 , OPPO Find N主屏和副屏分别来自三星和京东方 , 华为P50 Pocket使用了维信诺的面板 , Mate X2使用京东方面板 , 荣耀Magic V的面板供应商包括京东方等 , 三星的折叠屏产品则使用自家面板 。 去年末以来 , 折叠屏手机迎来一轮发布潮 。 采访人员从业内了解到 , 自去年初发布MIX FOLD产品后 , 小米下一代折叠屏产品也已经在路上;小米针对左右折叠及竖折叠产品均有规划 , 但最终上市的折叠形态是一种还是两者兼具还需要等待发布确认 。
“主流面板厂商很早就开始研发可折叠产品 , 到2018年时 , 各大厂商基本均已有相关项目或样品 。 ”刘雨实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折叠屏经历了多次内部迭代 , 在弯折次数、折痕、抗冲击等方面反复改进 , 呈现在市面上的形态已经是现行较好的解决方案了 。
谈到折叠显示产品的核心考量因素 , 维信诺负责人向采访人员介绍说 , 折叠产品的弯折半径决定了折叠终端产品的外观形态 , 弯折次数也代表了折叠产品弯折的基本能力 , 折叠产品的抗冲击能力 , 则代表了折叠产品在消费者手中的耐用性 , 此外还包括屏体显示的可靠性等 。 “就屏幕而言 , 面板厂商要兼顾折叠屏的弯折半径和产品可靠性 , 从屏体和模组角度进行全面优化 , 对屏体封装、膜层结构的应力管控等进行严格把关 , 才能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 。 ”该负责人说道 。
折叠屏与此前盛行的曲面屏都属于柔性AMOLED范畴 , 但与普通柔性曲面屏“只折一次”相比 , 折叠屏需要承受多次、反复弯折 , 因此需要优化结构设计以及相应的机构组件配合 。 两者的差别还有成本 , 刘雨实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采用较新的工艺、膜层结构等原因 , 即使不考虑额外新增外部结构 , 折叠面板成本也要高于普通面板 。 在他看来 , 未来可以通过在参数与终端价格之间找到平衡点 , 并尝试通过新设计、大规模等方式降低成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