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二 )


文章图片

但是这几部短片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 我们从苹果官方曝光的幕后花絮看来 , 虽然它们全都打着“iPhone拍摄“的旗号 ,但在拍摄时却借助了大量的外部专业装备 。 其中包括专为手机定制的外接镜头、无人机、稳定器、摇臂、录音机等等 。 单说录音这一项 , 苹果手机的摄像头或许能够抓取足够清晰的画面 , 但是它内置的录音机远远未达到专业电影的制作水平 , 所以拍摄短片一定需要外置录音机来收取环境音与对白声音 。
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文章图片

陈可辛拍摄的《三分钟》单片制作费用甚至高达700多万元 , 而《卷土重来》的制作成本只多不少 。 单看每部短片结束后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和详细的人员分工 , 就懂得这些短片非常专业 , 绝非是普通iPhone手机用户轻易拍摄出来的 。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短片 , 确实让“iPhone拍电影”这个噱头多了几层“水分” 。 不过虽然“民用”设备暂时达不到苹果广告中呈现出的制作水平 , 但是许多导演早已摩拳擦掌 , 时刻准备着尝试手机电影的拍摄 。
最近十年来 , 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者们都加入了“用iPhone拍大电影”的队伍中来 。
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文章图片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美国独立导演肖恩·贝克在2015年用三台iPhone5s拍摄的电影《橘色》 。 片中绚丽的色彩和不拘一格的灵动运镜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 不过电影还是有很多技术瑕疵 。
毕竟手机摄影具有机动性强、节省成本、取景方便等种种优点 , 但是目前看来 , 手机摄像头与专业级别设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 比如手机镜头拍摄晴空会产生“过曝”的效果 , 这在后期是很难消除的;以及当时的5s系列还不能自如地调整拍摄焦点 , 这让拍摄出来的镜头缺乏景深感和电影感 。
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文章图片

要知道 , 焦点的移动也是参与电影叙事的重要部分 。 好在苹果在iPhone 13中开发出了“电影效果模式” , 这一创举也让苹果拍摄的短片在质感上有了显著的升级 。 虽然距离真正的专业还有很长的距离 , 不过要让手机镜头快速与专业摄影机的镜头相媲美 , 在短期内也是很不现实的 。
目前 , 华语也有手机长片 , 从单个作品看 , 在运镜方面没有刻意追求手机的“灵活性” , 相反 , 全片很多镜头都很稳 , 甚至构图与色彩都是对称的 。 但是通篇看下来 , 该片还是手机摄影的噱头大过实质内容 。
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文章图片

另外 , 还有很多世界名导使用过iPhone拍摄电影 , 比如韩国的朴赞郁导演、美国的史蒂文·索德伯格等等 , 但是他们只是浅尝辄止 , 并没有深入进去探索出某种“手机电影美学”出来 , 而且这些手机拍摄的长片在各地上映的票房表现都很一般 , 可以看出很多观众也比较排斥进电影院观看手机拍出的电影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 手机电影现在仍然停留在很表层的噱头层面 。
手机电影再度来袭,「全民创作」时代真的来了 ? | 鲜见
文章图片

然而 , 对于普通的手机用户来说 , 手机电影的创作算是迎来了春天 。 现在国内外很多电影节都有了专门针对手机电影创作的单元 , 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近两年FIRST举办的“超短片”单元 , 这个单元鼓励创作者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便携式设备创作 , 并联合vivo共同征集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作品 。 虽然电影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这是对电影创作的“异化” , 但是从把短片创作普及到大众这个视角来看的话 , 也不失为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般的开源之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