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助制造业回归上海 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何要守住“25%制造红线”?

【智能工厂助制造业回归上海 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何要守住“25%制造红线”?】中新社上海1月22日电 题:智能工厂助制造业回归上海 这个国际大都市为何要守住“25%制造红线”?
中新社采访人员 郑莹莹
“前些年外迁的一些制造工厂或产品 , 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等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 有些出现了回归上海的趋势 , 确切地说 , 智能制造效率提升让这些行业企业回归 , 疫情其实也助推了一把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新近在受访时说 。
面对新一轮智能制造发展大潮 , 上海如何迎接回流的制造业 , 又如何重塑这座城市的“制造基因”?
跻身国际大都市 上海还要不要搞制造?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 。 20世纪30年代 , 上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50% 。 1978年 , 上海工业总产值达到207亿元(人民币 , 下同) , 占全国八分之一 , 形成了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 。
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 。 而今的上海还要不要发展制造业?
吴金城表示 , 简单拿整个上海跟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比 , 不太具有可比性 , “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 , 跟国际大都市比 , 是比较有可比性的 , 然后我们再分析产业结构 。 上海外环线以外的区域 , 相当于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城 , 比如纽约对面的新泽西 , 东京附近的千叶 , 卫星城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 这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 。 ”
世界银行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报告 , 里面提到 , 像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 , 制造业占比应该在25%至30%之间 。
这些年来 , 上海一直强调“制造乃城市基因 , 制造转型不代表放弃制造” , 守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25%左右”这条红线 。
创建“新赛道” 制造回归上海需要哪些条件?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万亿元 , 成为全国首个工业增加值过万亿的城市 , 工业投资是支撑未来产出的重要动力 ,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平说 。 他解释 , 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并非一定成正比 , 原材料等中间投入更少 , 工业增加值才更高 , 工业增加值更体现工业在“质”上的提升 。
在刘平看来 , 随着上海以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 ,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 土地可以得到非常集约化、高效率的利用 。 在疫情期间 , “机器工人”让“智造”企业的复工复产没有那么“窘迫” , 因为当时工人从外地回来还比较困难 , “机器工人”与在沪员工协作生产 , 保障了上海复工复产的平稳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也表示 , 随着智能工厂变得更加“数据驱动型”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型”之后 , 制造业焕发新生 , 不再依赖传统的土地、人才和资金 , 而更多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金融、生态、产业链形成依赖 , 这反而推动制造业再次回到上海 。
他指出 , 制造业“回归”上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 , 建设智能工厂 , 不是简单的手动、半自动和自动化工厂 。 其二 , 生产智能产品 , 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产品的企业 , 才更适合去建设智能工厂 。 其三 , 在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过程中 , 企业要有数据驱动的概念 , 也就是要让制造业的数据发挥价值 。
上海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 。 韩大东介绍说 , 上海将从3个维度深入实施智能工厂专项行动:一是按照“金字塔型”分层分级推进 , 即通过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智能工厂示范、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广三个层级 , 形成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 。 二是按照“一业一策”分类推进 , 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 , 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 三是重点推进装备“双数”工程 , 即数字化制造装备和装备制造数字化 , 让智能工厂成为数字装备的“赛马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