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风水留题 潼南风水留题地


作为曾经蜀中水陆要冲的潼南,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与之邂逅,并在此唱和赋诗,激情丹崖 。这其中,又以遂宁文人留下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
元代遂宁州牧陈夔仁、南明重臣吕大器、清代诗人张问安……这一长串名单可谓星光熠熠 。在众多诗作中,最令人称赞的还是明代席书、席春、席彖兄弟三人,他们在大佛寺相送时写下了催人泪下的三首离别诗 。
历史上,遂潼两地的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流传下来的诗文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

郁南风水留题 潼南风水留题地

文章插图
如诗如画的潼南风光 。
A 元代陈夔仁:“涪江东来,亭当岩下”
在潼南境内,古代遂宁诗人用笔最多的地方,要属定明山山脚的大佛寺 。
大佛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寺内有全国最大的饰金大佛,以及“七檐佛阁”“石磴琴声”“海潮音”等胜景,还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继于明清、迄至民国,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年的佛道二教摩崖造像 。
清人吴锡庶在《大佛桥记》中描写潼南大佛寺是“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所以“名公硕彦,留题琴声石磴之中;词客骚人,寄咏大佛黄罗之下” 。用今天的话来说,大佛寺是古代文人墨客来到潼南后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
在大佛寺内的山壁上,一座檐角飞翘的亭子十分引人注目 。这就是有名的“鉴亭”,又称“了翁亭”,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修建的 。
魏了翁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任潼川运转判官兼管遂宁,闲暇之余,他就到鉴亭讲学,开创了寺庙授课之先例 。
元代遂宁州牧陈夔仁游览大佛寺时,在乔林胜景处见到隶书“鉴亭”两个大字,用水洗去苔藓泥土,乃见落款是鹤山 。这不正是魏了翁(号鹤山)的真迹吗?眼见鉴亭年久失修,人去亭毁,陈夔仁遗憾地立碑赋诗:“鹤山真迹走蛟虬,荒废而来几十秋 。神物护持光射斗,何人为我把亭修?”
陈夔仁在诗中感叹:几十年过去了,魏了翁当年修建的亭子早已荒废,其难得的真迹竟被枯枝败叶遮蔽,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诗的最后,陈夔仁表达了重修该亭的愿望 。
“何人为我把亭修?”陈夔仁身居要职,按理说,要修建一个亭子,应该是不难的,但他为何指望别人来做这件事情呢?诗中没有交代,相关史料也没有说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后,他的弟弟陈夔寿完成了他这一心愿 。
元至正四年(1344年),陈夔寿迁任遂宁巡检司后,在原址上耗时一年,重修鉴亭 。
元至正七年(1347年),陈夔仁再抵潼南,为鉴亭撰文作记曰:“涪江东来,亭当岩下,汇为渊泉,有若鉴焉,万里江天,洞见于此,名亭之意,盖取于斯 。”生动描绘了一派如诗如画的涪江风光 。
郁南风水留题 潼南风水留题地

文章插图
席书
B 明代“三凤”:“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
“明代巴蜀推第一,席氏簪缨盛无匹 。”这句话称赞的是明代遂宁蓬溪席氏的显赫地位 。明朝嘉靖至崇祯百年间,蓬溪席家连续三代共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席书、席春、席彖三兄弟,世称“三凤” 。明清时遂宁大东街有一块“三凤牌”,就是为纪念这三兄弟而建 。
“三凤”中最有名的是老大席书(1461年—1527年),其为弘治三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 。老二席春(1472年—1536年),进士出身,曾担任吏部右侍郎 。老三席彖(1476年—1521年)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户科给事中 。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受人怂恿欲到南京游玩,席彖担心皇上安全,因力谏激怒了武宗,被贬夷陵(湖北宜昌)当判官 。当时,席书出任湖广巡抚,席春出按云贵,都相继取道回家看望席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