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村淘宝的发展状况如何( 二 )


根据以上条件,新农人的最佳人选就是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只有他们才能驾驭互联网,懂得如何用农业+互联网 。但这个县的情况是:年轻劳动力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些妇孺儿童和老人,据他们县里人社局的领导讲,每次组织电商人才培训都找不到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乡里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拉来一帮妇女过来听,有的还是抱着小孩来的 。
【2016年农村淘宝的发展状况如何】我们也去当地一个职业学校了解,据他们校长讲,这里的小孩子普遍都有一个“坐火车”的心理,一毕业都跑出去了,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
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这位校长讲,他所在的村子有200多个光棍,很多到四五十了还讨不到老婆,因为年轻的女孩子都嫁到外面去了 。这件事令我们非常震撼,也充分说明当地人才流失的形势非常严峻 。
有人可能会说,大学生村官不是最佳人选吗?原先我也这么认为,可惜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扎根基层代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知识青年,但现实中大学生报考村官多数是为了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时候享受加分,只是作为仕途的一个过渡,很少有真正沉下心来做几件实事的(当然也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但很少) 。
人才缺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人才谈什么农村电商!连培训都找不到人,还谈什么电商精准扶贫!
2、观念意识不到位
“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是农村电商的主要内容,农民是农村电商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
而现实情况是,农民作为交易的重要一方,其主动利用电子商务的意识相当薄弱,参与的程度太低,无法带来足够的交易,也就无法带来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发展 。
尽管利用互联网购物在城市已经很普遍,但在农村对网购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人存有质疑的态度,担心存在风险,不敢尝试 。
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卖部已经装上了淘实惠的触屏终端,村民通过这个Pad可以买到网上的商品,也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放到线上去卖,由店老板提供代购服务帮助他们下单和上线产品,尽管如此,可是我们了解到,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留守的多数是40岁甚至是50 岁往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根本不相信网络,也不愿意去尝试 。
此外,作为生产者来说,品牌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分工协作意识、互联网思维等等都严重欠缺 。
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转变过来着实不易 。
3、资金严重匮乏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大部分县里的财政状况都不是很好,要搞个什么项目只有向上面申请资金,大部分是资金导向的,也就说先有项目资金,他们才会想到去做这个事情,比如现在很多县搞农村电商就是冲着“电商精准扶贫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扶持资金去的,如果没有相关的扶持资金,通常不会主动去做,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做什么都需要投入 。
我们调研的这个县,目前正在申请“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但要想拿到名额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和基础,因此他们必须“自掏腰包”先搞一些项目出来,比如电商产业园,而有些是上面下达的任务,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要完成培训多少名额,而上面又不给资金,只能从其他扶持资金里挪出一部分 。
发展农村电商显然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比如对电商人才的培训、电商项目的扶持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等,目前来看,农村电商搞的好的都是拿到“示范县”名额的,而“示范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县域都还处在资金东挪西凑的状态 。当然,发展县域经济光靠国家输血不行,但问题是大部分县域没有造血功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