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于
【人民日报评论:寒假兴趣班,尤需防范走样变味】“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 , 是检验“双减”成效的重要窗口 。 从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的“劳动作业” , 到每日运动打卡的“体育作业” , 再到制作花灯的“美育作业”……今年 , 许多学校的寒假作业有了新变化 。 写的任务变少了 , “玩”的项目增加了;千篇一律的学科作业少了 , 个性化、体验式内容多了 。 让学生动脑也动手 , 是许多学校寒假作业的共性 , 显示出“双减”正在落地见效 。
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双减”寒假 , 成为许多家庭的新考题 。 有调查发现 , 在补习班逐渐降温、违规变相培训被严打的背景下 , 一些兴趣班受到家长青睐 。 需求推高价格 , 一段时间以来 , 不少非学科类培训在不同程度涨价 , 甚至出现了“天价”美术课、“一票难求”的足球训练营 , 等等 。 与此同时 , 还存在师资不达标、收费退费不规范等问题 。 如此种种 , 提醒有关部门 , 必须加大对非学科类培训市场的风险管控和规范治理 , 更好维护家长和学生权益 。 对于广大家长群体 , 这同样是一种警醒 , 在选择兴趣班的同时 , 应保持理性、提高警惕 , 拒绝盲目跟风 , 谨防“付款一瞬间 , 退款如登天”的消费陷阱 。

文章图片
图1/1
(图源网络)
报班要理性 , 不仅要量力而行 , 更应不忘教育初心 。 这个寒假 , 兴趣班之所以火爆 , 也是因为一些家长“一哄而上” 。 这背后 , 有着提升孩子综合能力的规划 , 有着“让孩子上点兴趣班 , 总比假期在家打游戏好”的考量 , 但也少不了通过报班在升学中、社交中加分的预期 。 事实上 , 随着美术、音乐、体育、劳动等科目进入考核 , 与此相关的培训班正在成为许多家庭的刚需 , 相关机构也在制造市场需求 , 以至一些培训热度不减 。
随着兴趣班升温 , 必须警惕兴趣班走样变味 , 侵蚀“双减”成果 。 比如 , 把跳绳、篮球、游泳等和体育考试相关的兴趣班变成兴趣“应试”班 , 把艺术、编程等变成竞争新赛道 。 倘若如此 , 无疑是“换汤不换药”的揠苗助长 , 让兴趣班成为新的教育焦虑制造者 , 甚至成为“兴趣杀手” 。 对相关部门来说 , 尤需防范“按下葫芦浮起瓢” , 避免校外培训压力从学科类转移到非学科类 , 切实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
给兴趣班降“虚火” , 让“双减”减到位 , 家长是重要一环 。 兴趣班 , 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 但参加培训并非培养兴趣、挖掘潜能的唯一方式 。 要不要报班、报什么班 , 很大程度上应尊重孩子的选择 。 要看到 , “双减”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减”出来的时间和精力 , 是为了给孩子留足自由思考、创新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 少一点对报班的惯性依赖 , 多问问孩子喜不喜欢、喜欢什么 , 才能让兴趣班真正服务学生成长、助力全面发展 。 不用报班代替学习 , 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 , 才能擦亮成长的温暖底色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 , 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 , 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 , 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 ”假期是孩子休息调整、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 , 也是孩子发展兴趣、了解社会的时间窗口 。 一个愉快充实、温馨祥和、有意义的童年 , 必将更好为成长蓄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