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穿云雾、不偏航、多极化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马帅莎 刘艳阳)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26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在轨后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将为地质灾害、土地调查、地震评估、防灾减灾、基础测绘、林业调查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技术支撑 。
据悉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将与后续发射的B星 , 共同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 。
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 突破了严格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等关键技术 , 填补了中国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领域的多项空白 , 可在千里之外的太空实现地表毫米级的形变测量 , 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灾后评估与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穿云雾、不偏航、多极化
文章图片

北京时间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 ,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成功将L-SAR 01组A星发射升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 。 汪江波 摄
穿云透雾:助力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 其监测也是世界科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
“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通讯、道路的中断 。 比如汤加火山喷发后 , 地面通讯全部中断 , 卫星观测数据就成为救灾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总设计师陈筠力说 , “地质灾害发生的同时 , 往往伴随降水、云雾等现象 。 雷达卫星的特点 , 使其可以穿透云层和地表植被 , 实现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观测 , 在灾害监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
此次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卫星采用了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探测体制 。 据陈筠力介绍 , L波段雷达的波长在23厘米左右 , 对植被具有更好的穿透力 , 适应中国山地多、林木覆盖较广的特点 。
“差分干涉其实就是应用了物理学上波的干涉原理 , 通过卫星雷达获取同一个地区的遥感数据 , 然后进行演化和计算 , 形成差分干涉图 , 比对后就可以获取地表精确到毫米级精度的形变 。 ”陈筠力指出 , 这能为地质学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地震监测、火山运动、构造运动、城市沉降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据悉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重量约3.2吨 , 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 , 是目前中国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 , 地面观测分辨率达到米级 , 形变测量精度达毫米级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穿云雾、不偏航、多极化
文章图片

北京时间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 ,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成功将L-SAR 01组A星发射升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 。 汪江波 摄
精准控制:在轨飞行不偏航
卫星在地球轨道上不断绕飞运动 , 而差分干涉的原理要求卫星在多次飞行后 , 必须能在同一位置进行观测 , 这给卫星的轨道设计及控制提出了挑战 。
“卫星在太空飞行 , 实际也是有一根‘车道’的 , 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 飞行轨迹会有上下左右的变化 , 把它形象化 , 就会形成一个类似‘管道’的模型 。 严格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 , 就是确保卫星在飞行中尽量要运行于这个管道之中 , 不偏航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副总设计师王文妍说 。
研制团队基于精准的地球高阶重力场模型 , 提出了严格回归轨道设计新方法 , 创新性地采用立体空间自主确定与控制技术 , 使卫星回归精度可达亚米级 。 重复观测时 , 卫星轨道管道控制半径可精确控制在350米以内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