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 , 在“帮助车企造好车”这条路径上 ,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 , 未来很可能会以第二种模式为主 , 即提供部分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
但无论如何 , 自动驾驶都会是一个最大的争议点 , 也是合作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 。
苏箐被免职之前 ,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在华为智能汽车BU里 , 自动驾驶优先级是绝对的第一 。
矛盾也在于此 。 对当前的新能源车企来说 , 硬件芯片和操作系统是基石 , 在此基础上 , 收集数据、快速迭代自动驾驶算法成为目前造车新势力打造差异化的重点 。 哪家车企可以更快地提供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 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 这点在智能手机品牌争夺新一代芯片首发是类似的逻辑 。
在自动驾驶硬件底层平台方面 , 当前除特斯拉采用自研的FSD平台之外 , 其他车企都采用第三方的芯片 , 主要的芯片解决方案供应商是英伟达、Mobileye、地平线等;
在软件层面 , 当前自动驾驶的操作系统市场并未形成类似智能手机android、IOS的两大阵营 , 大多数是基于Linux、QNX等底层内核进行搭建 , 华为的机会更多体现在这一层面 。
不过对此 ,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蒋逸明曾指出 , “软件需要不断地迭代和更新 , 只有把这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确保产品更新的频率和周期 , 从而更好地确保功能的稳定性与先进性 。 ”
也就是说 , 车企愿不愿意与华为合作、愿不愿意将合作程度加深 , 并不仅仅取决于华为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是否有优势 , 还取决于车企愿不愿意丧失一部分主动权 。
对大多数车企 , 尤其是一线车企来说 ,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
任正非真不会造车?
当下 , 新能源汽车是看得见的风口 , 过去与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交锋多年的苹果、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已相继加入这条赛道 。
任正非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
余承东也不理解 。 《深网》在一篇报道中指出 ,华为内部曾就造车一事组织过投票 , 3位轮值董事、1位董事长、3位常务董事7人投票 , 最后只有余承东一人投了赞成票 。
一位华为管理层认为 , 任正非不愿意造车的理由有三:
一是造车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二是树敌太多 , 可能导致合作伙伴反弹;三是“任总可能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做产业赋能者 , 不要做产业颠覆者 。 积累该积累的技术 , 交该交的朋友 , 赚该赚的钱 。 ”
即便如此 , 华为内部依然出现了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 华为聚焦ICT主航道 , 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技术和研发 , 未来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

文章图片
图4/4
另一种观点则担心 , 华为想成为核心器件供应商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 。
在华为心声社区 , 有员工这么写道 , “车市场和消费者市场并不一样 , 技术更新换代慢 , 摩尔定律完全不适用 。 3年换一台电脑 , 换一个手机很正常 , 谁会3年换一辆车?在这种情况下 , 通过技术快速迭代拉开差距 , 打造竞争优势 , 成为某一领域的霸主在智能汽车时代是很有难度的 , 我们现在也看到造车新势力在核心器件上越来越倾向于自给自足 , 特斯拉现在连电池都打算自己做 。 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供应商这条路能否走得通?”
也有员工表示 , 做高价值部分 , 凭什么别人要选择你的高价值部分?车企会放心放手核心关键部分吗?华为难道只甘心做一个组装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