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1月26日 ,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声通识数字图书——《走进人工智能》正式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 。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文章图片

为抢抓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 , 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 , 构筑人工智能创新后备力量培育优势 , 推进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普及 , 探索有声通识内容传播 , 提高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 。 近日 ,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 ,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共同打造了原创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声通识数字栏目——《走进人工智能》 , 主理人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吴飞教授 。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文章图片

在《走进人工智能》栏目发布仪式上 ,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泽发来祝贺致辞 , 强调了“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 要深化供给侧改革 , 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 , 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 青少年群体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后备力量 , 有声产品形态让科学内容焕发新的活力 , 解放双眼、让科学轻松走进碎片化时间的各种应用场景 。 ”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文章图片

为全面提升公众的人工智能科学素养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主要定位非人工智能、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其他人士 , 尤其以青少年为重要覆盖群体 。 内容共计十五讲 , 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 , 专业、严谨地将硬核知识、技术方法与人文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合 , 全面、生动地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 。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文章图片

“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感知、认知、行动、控制和决策等能力通过机器来实现的一门学问 。 从古希腊文明中的机器人偶和先秦文化中的偃师造人等神话故事中 , 可以看出古代先人对人类之外智能追求的朴素梦想 。 ”
在《走进人工智能》栏目的发刊词中 , 主理人吴飞教授提及:“人工智能是一门学问 , 它也可以是一个赋能系统、一个开源代码平台、一门初高中课程、一个大学本科专业、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所生活的“智能社会”空间 。 ”
结合多年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和规划建议中的实战工作经验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主理人吴飞教授以“透过人类智能看人工智能”的理念 ,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内容表述 , 以期带领更广大的人群 , 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轻松走进人工智能的精彩世界 。
在内容层面 , 精简高质 , 取其精华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以“孕育、形成、发展”的路径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脉络 , 从“能”与“不能”的角度厘清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 , 用“学科交融创新”的思路剖析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研究碰撞 , 借“成天下之才”的底层逻辑提供了人工智能的学习建议 。
《走进人工智能》吴飞教授通识科普有声图书上线
文章图片

据悉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已正式在音频头部平台喜马拉雅全面上线 , 并免费面向公众开放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保持了权威、专业、严谨的知识内核 ,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充分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 传播实用信息 , 弘扬科学精神 。 让青少年群体有机会直面前沿重大问题 。 从诸如“舍罕王赏麦”等适合青少年的小故事出发 , 逐步延伸到当今“卡脖子”的前沿大问题 , 极大地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思维 。 此外 ,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走进人工智能》栏目以人工智能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举例 , 不仅真实地呈现一门前沿科学的发展起伏 , 也以此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成败得失 , 辩证认识人生顺境和逆境的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