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摸鱼,全公司电脑Alt键一夜消失( 二 )


只不过 , “打工人”常常不得不接受公司的格式条款和硬性要求 , 也往往难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制约 。 这还只是摆在明面上的 , 网友对所谓“过程管理工牌”的愤怒 , 大多来自日常的感受 。
据媒体报道 , 在被称为“大厂”的互联网公司 , 有着被称为“潜网”的看不见的监控体系 。 公司内网、社交媒体 , 甚至无意中吐露的一句话 , 都有可能被潜网捕获 。 包括但不限于登录内网时截屏、在工作软件中提到竞争对手公司的名字以及请同事提前2分钟帮忙代打卡 。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 , 去年11月 , 国美公司内部发布一份《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 , 将涉事员工的姓名、部门、所在楼层以及在工作时所有流量信息都公之于众 , 其中一名员工因为使用网易云音乐的流量达到22.5G而被处罚 。
监控下的员工真的能如企业想的那样提高工作效率吗?就如网友所言 , 真正不摸鱼、认真工作的员工 , 也不会喜欢这个东西:“一是因为人有逆反心理;二是因为这个东西的存在否认了自己的一切工作态度和能力——无论我如何努力 , 领导都只会认为是工牌的作用 。 再努力的员工 , 也有喘息的时间 。 ”
80多年前 ,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就有着类似的场景 。 黑白色调的工厂里 , 老板通过一大块屏幕监控工人、下达指令 。 卓别林扮演的夏尔洛和其他工人 , 似乎被螺丝钉牢牢钉在生产线上 , 无法离开半步 。 工人稍有其他动作 , 就会遭到工长的训斥 , 还要忙不迭赶上流水线的进度 , 以至于精神恍惚 , 见东西就想拿扳手拧 。
在那个时代 , 工业革命使得人们纷纷进入组织工作 , 工人被当成“人力成本” 。 按著名的汽车大亨亨利·福特的说法 , “本来只想雇一双手 , 每次来的都是一个人” 。 对工人的管理也建立在一种基本的人性假设上 , 即人是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人” , 金钱成为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
1924年 , 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 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 , 旨在探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 。 霍桑通过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 , 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 , 因此 , 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 必须注重满足工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中 , 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 。 他提出 , 把员工看成“成本” , 那就最大化地节约 , 把员工看成“资源” , 就该最大化地利用 , 而人力资源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像的能力 。 迅猛发展的管理学找出了许多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的方法 , 推动了这个词的流行 , 终于使之成为企业界的主流话语 。
德鲁克曾提醒企业 , “必须把工作中的人力当‘人’来看待” 。 不过 ,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实践中将人力资源——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人力资本” , 和其他资源同样看待——员工被看成企业拥有的某种物资 , 一些企业视本身需要而使用或者抛弃 。 企业把员工当“人” , 似乎成为一种奢求 。 996、007 , 一些企业恨不得员工化身机器人 , 按照考评的指挥棒和设定好的程序无休止地为企业产生价值 。
但正如德鲁克所说 , “作为一种资源 , 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 , 然而作为‘人’ , 唯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 , 发挥所长 。 人具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质 。 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 , 人对于自己要不要工作握有绝对的自主权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