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摸鱼,全公司电脑Alt键一夜消失


为了防摸鱼,全公司电脑Alt键一夜消失

文章图片
图1/1
当地时间2021年1月4日 , 日本东京 , “打工人”们在2021年开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祈福 。 视觉中国供图 。
作者|刘言
编辑|秦珍子
“打工人”挂在脖子上的工牌 , 有一天会成为“镣铐” , 这似乎只在科幻影片中出现的情形 , 悄然渗入现实 。
上周 , 有网友在招聘网站发现 , 一家公司招人销售“过程管理工牌”的产品 。 该工牌可实时查看员工个人、团队成员行动轨迹 , 让员工在指定地点通过指纹打卡 。 领导还可实时聆听员工工作方式、谈判话术是否规范等 , “让每一位员工都可同时受到领导远程陪访” 。
这事儿被发到微博上 , 引发数万人吐槽 , “国内罪犯还没戴上电子脚镣 , 打工人倒要先用上社畜工牌了” 。
公司创始人解释 , 开发该产品是为了“让好的人更好 , 坏的人无处遁形” 。 该公司网站对产品使用场景的描述更直指员工“摸鱼”——外勤型员工打完卡离开公司后 , 无法确认其是否在工作状态 , 有人回家补觉 , 有人三五成群网吧打游戏 , 组长无法及时监管自驱力低的员工 , “导致每日工作8小时 , 实际4小时都没有” 。
其实 , 其他类似“物联网管理工具”已经被应用在环卫工人、外聘工程师等群体 , 不仅实时掌握员工的作业情况 , 监管考勤 , 有的还能划定“电子围栏”:工人进出入区域时第一时间上传信息至管理平台 。 有的产品还宣传具有监听、通话功能 。
“我是打工又不是签卖身契 。 ”面对这样的管理工具 , “打工人”的第一反应是 , 企业这样监控员工不违法吗?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 通过手机定位进行考勤管理的案件近年来屡见不鲜 。
2016年 , 就有媒体报道过针对销售人员的定位打卡App , 企业在后台可以查询员工的实时位置 , 被监测员工如果在一个位置逗留超过10分钟 , 这个定位就会被记录 。 轨迹精确 , 显示到门牌号 。 软件公司透露 , 企业可以设置在周一到周日中的任何一天、任何时间段定位员工 。
2020年 , 《工人日报》曾报道过一起销售人员未按公司规定用类似软件“移动考勤”的劳动纠纷案件 。 杨某为北京某公司推广便利店订货软件 , 2018年 , 公司以杨某上报考勤不合规视为旷工等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 在劳动仲裁机构裁决公司向杨某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等赔偿后 , 公司起诉至法院 。
法院经审理认为 , 公司作为用人单位 , 依法享有用工管理权 , 杨某作为劳动者应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 公司以定位软件打卡的形式监督员工具有合理性 。 杨某明知相关规章制度 , 未能自证工作事实 。 鉴此 , 法院认为 , 公司与杨某解除劳动关系 , 具有“正当性、合法性” , 故公司无需向杨某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 。 双方均未提出上诉 。
主审法官释法时表示 , 以手机定位方式统计考勤有优点 , 但缺点是可能会涉及到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 。
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得更为明确 , 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 需要取得个人的同意 , 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 。 但如果属于“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这样的情形 , 不需取得个人的同意 。
对企业而言 , 使用类似的定位考勤必须守住法律边界 。 一方面 , 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 , 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全体职工讨论 , 提出方案和意见 , 与工会或员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 还要进行公示、告知劳动者 。 而另一方面 , 企业在具体操作中 , 也要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 在员工工作时间之外 , 不应任意查看其位置等隐私 , 更要保障员工的隐私不外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